聚焦自动驾驶,全国两会有哪些声音?

2025年3月全国两会,在这场关乎国家发展蓝图的重要会议上,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产业成为热议焦点——从技术攻坚到法律破局,从场景落地到生态重构,代表委员们围绕技术落地、立法完善、产业生态、汽车“出海”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思路和建议,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自动驾驶:加速量产落地与立法提速

汽车产业已经迈入智能化的高级阶段,高阶智能驾驶成为汽车工业的必争高地。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进自动驾驶量产和法律保障。我国L3级自动驾驶正开展上路通行试点,L4级自动驾驶示范应用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初具条件,亟需加强自动驾驶功能量产应用及制度突围,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自动驾驶量产和立法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1. 雷军:推进大范围测试验证,加速量产商用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提出,尽管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上处于全球并跑阶段,但量产应用仍面临测试互认机制缺失、专属保险缺位、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他建议:

加快大范围测试验证:力争2025年前建立跨区域、跨省份的测试互认机制,推动高速公路和城市自动驾驶功能在2026年实现量产应用。

设立自动驾驶专属保险:2026年前完善交强险、商业险等险种设计,降低推广门槛,维护驾驶人、乘客和行人的权益。同时加强自动驾驶的宣传教育,规范“自动驾驶”等术语使用,避免夸大宣传。

加快出台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合法上路身份,制定国家层面的统一技术标准,为量产提供法律保障和技术准则。

2. 欧阳明高:区分“智能驾驶”与“自动驾驶”,夯实数据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当前L2级到L2+级辅助驾驶(如高速NOA、城市NOA)仍处于普及阶段,需通过数据积累为L4级高度自动驾驶奠定基础。将来实现L3级、L4级自动驾驶,需要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转型,转到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模式。他在会场外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技术阶段需明确:媒体应科学普及“全民智能驾驶”概念,避免混淆“智驾”与“全自动驾驶”,按照法规要求,方向盘绝不能脱手。

数据驱动的产业化路径:预计2030年L4级自动驾驶将实现规模商业化,需依赖AI技术(如DeepSeek开源模型)降低算力门槛,推动技术平权。

3. 张兴海: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双轨并行

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认为,行业存在“无序内卷”,呼吁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注入理性基因。他建议:

强化企业自律:倡导行业以技术竞争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电池、电控、电机等关键技术突破,而非低水平价格战。

完善政府监管:建议制定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与法规,建立动态监管机制,遏制市场无序扩张。

4. 付子堂:加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有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法规在测试应用、产品准入等方面,存在规定不足或规定得较为零散的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现有法律中的一些规定,与当前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需求并不相符,有必要加强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立法。他提出:

开展专门立法或先行先试:在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就自动驾驶汽车开展专门立法,或者授权相关地方先行先试,以统一当前分散式、地方化立法,为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智能网联汽车:生态构建与配套升级

在电动化转型持续深化的同时,智能化与网联化正加速形成“三化融合”的产业新图景。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融合进程亟需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当前充电网络密度与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车规级芯片、域控制器等核心硬件自主化进程需提速,车路协同终端设备覆盖率不足30%。构建涵盖"车-路-云-网-图"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命题。这不仅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更需打通跨领域技术标准壁垒,形成覆盖基础设施、核心器件、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1. 王先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用好大模型和无人配送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强调,“降本”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应在物流科技创新、信息互联互通、运输装备标准化等方面下大力气,用好物流垂直领域大模型,提升物流全流程效率。无人车配送正逐步从“试点测试”向“规模应用”阶段转变,应尽快明确“无人配送车”身份属性,建立适当的准入认证体系和道路交通规则;而对于更为新潮的无人机配送,建议结合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空域开放试点。

2. 刘劲松:推动京津冀全区域“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贸促会会长刘劲松认为,推动京津冀全区域“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布局,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壮大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完善的高精度地图、5G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对于实施“车路云一体化”非常重要。应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形成协同效应,扩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 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指导制定京津冀区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同时,推动三地政府建立常态化政策协调机制,统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运营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完善数据共享与安全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 朱华荣:全力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示范运行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技术进步,为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力量,携手开创数智时代新未来。他聚焦重庆产业优势,提出:

统一构建海外汽车市场共性数据库:建议推动构建海外汽车市场共性数据库,供企业快速调用,加快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推进海外政策、法规、气候、环境、路况、文化、习惯、风俗等基础共性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构建统一的汽车共性数据库平台。依托共性数据库,可以拓展深度咨询服务,并向中国车企示警风险,帮助规避风险。

加快完善自动驾驶标准和法规:建议加快完善我国自动驾驶系统立法,完善具有引领作用的自动驾驶标准体系,统一无人物流车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

建议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软件定义汽车”新阶段,传统课程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代差正逐步扩大,建议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建立课程动态迭代机制,构建“需求牵引+动态调整”的产教协同机制,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合作机制。

4. 赵祥模: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交叉学科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认为,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虽已形成一定优势,但仍存在“原始创新不足、人才匹配不佳”等短板,亟须通过设立相关交叉学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产业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他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内设立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以智能、低碳、多域汽车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有效缓解“产业人才数量不足、匹配不佳”等核心问题,为实现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引领提供有力支撑。

5. 寇纲:建立跨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

湘江实验室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提出,应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突破外部封锁,建议首先应强化开源共享,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并激活创新场景以促进技术融合。其次,完善治理体系以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一个具有统一协议和接口的国家级开源平台,以促进行业知识库的共享,并提高开源研发的税收优惠。此外,建议引导“基础+垂直”应用生态的发展,试点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为了保障安全,还提出实施高危行业的许可制度,加快相关立法和伦理审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并加强大模型的安全测试。


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化生态与设计创新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转型。目前,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正在加速融合,这一过程离不开丰富的产业生态支持。而现阶段我国充电桩、车载硬件、辅助智能终端等领域仍存在发展空间,亟需构建统一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

1.雷军:重启新能源号牌设计,推动产业生态协同

雷军指出,现行绿色新能源号牌与车辆外观设计的兼容性不足,且缺乏智能化功能。其建议包括:

号牌设计优化:重启式样调研,增加二维码信息查询等智能化功能,并在汽车产业领先城市试点。

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车企与桩企数据共享,解决充电桩闲置问题。制定统一超充设备技术标准、通信协议,优先推进新投建、核心商圈以及高速公路等稀缺资源地段的大功率快充桩互联互通。

车载硬件标准化:通过行业协作制定接口与通信协议规范,提升生态产品的适配度。

鼓励车企开放智能生态:建议国家引导汽车行业借鉴智能家居模式,推进行业内外共同制定车联网的有关技术和标准,实现多场景智能终端产品互联互通。

2. 冯兴亚:重点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及加大换电模式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重点关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及践行汽车行业社会责任。他提出:

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统筹规划布局、逐步统一换电标准等多措并举加速推广。

促进国产关键车规级芯片产业稳定发展: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设计领域结构性失衡、制造能力不足、应用生态不够完善、测试认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建议攻克关键设计短板、提升核心制造能力、扩大终端应用,并完善认证体系。

加速推广普及无障碍汽车: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无障碍车产业发展,放宽合法改装范围,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推广普及,为特殊群体创造更好生活条件。

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建议尽快出台专项法规标准、加快产业规划优化产能布局、完善监管措施推动规范运营。

3. 何小鹏:关注保险的创新和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未来汽车的形态是:上半身是居住和工作空间,下半身是底盘,中间是智能座舱,车顶是飞行器,车尾是照相机,车底是激光雷达,车轮是轮毂电机。何小鹏表示,未来汽车将实现全场景的智能辅助驾驶,包括城市、高速、停车场、乡村道路等,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建议在整车软硬件具备,以及云端可安全监管的情况下,允许开展停车场无人驾驶低速泊车和低速取车的能力评估和试运营,提升消费者“最后100米”的出行体验。

针对驾驶人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的责任划分模糊,行业内缺乏科学适配的智能驾驶保险产品等现象,他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并出台智能驾驶保险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引,为保险公司和车企提供明确指导,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和风险特点,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并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保险精算模型,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加快中国汽车行业向智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结语

通过立法护航技术应用,以生态支撑产业升级,以创新驱动全球领跑。两会代表的声音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转型的迫切需求。通过政策、技术与生态的协同,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未来,随着立法完善、技术突破与市场验证的深化,智能网联汽车或将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本文转自: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