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行业2025前瞻:AI浪潮下的转型机遇与新兴赛道

当前,3D领域从业者可以说正处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对传统的3D地产效果图、动画从业者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过去房地产项目是3D内容的重要需求来源,大量的楼盘宣传、样板间展示、项目效果动画等需求为从业者带来相对稳定的业务。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遇冷,项目数量及相关需求锐减,营销预算削减,许多从业者不得不面临项目减少、收入减少的困境。

与此同时,AI技术在3D图像和视频领域又高歌猛进。AI不仅可迅速生成高质量 3D模型,还极大地提升了3D渲染速度与质量,甚至还能实现3D动画的自动制作。这对传统3D从业者无疑是不小的冲击,一方面要应对市场需求萎缩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直面AI带来的竞争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2025年3D领域新的需求点和发展方向在哪?从业者又该如何转型突围,寻求新的项目、收入乃至增长?

其实,危机本身也蕴含着机遇。答案就藏在AI与3D内容加速融合的趋势中。当前众多科技巨头经纷纷布局,其中也蕴含着大量值得关注的信息和潜在机遇。


AI重塑3D创作生态,带来全新可能

AI出现以前,3D建模门槛极高,一个复杂的游戏场景、精细的产品模型,往往要专业建模师耗费数周乃至数月时间方能完成。但AI的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例如VAST的Tripo系列AI驱动3D模型生成器,仅需10秒就能生成高质量的几何形状与纹理,而用户仅需上传图片或输入文字描述即可。用户输入完成后,高度匹配的3D模型会迅速生成,极大缩短了制作周期。

AI赋能下,3D创作的效率大幅提升,创作边界页也极大拓展。文生3D和图生3D 功能,让创作者能轻松生成高细节3D模型,在建筑、时尚、影视等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建筑设计师借助该技术,输入设计理念相关文字,即可快速获得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的3D模型,直观展示设计效果;服装设计师也能通过描述设计灵感,生成3D服装样板,快速呈现设计创意。

再者,AI还能满足高度个性化的创作需求。以Meshy-4为例,其生成流程分为建模与纹理两个阶段,用户可灵活调整生成结果,实现定制纹理和颜色变体的效果,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3D作品,带来个更多的创意呈现空间。


AI在3D领域蓬勃发展背后的潜在问题

虽然AI在3D模型、效果图、动画领域展现出巨大优势,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当前阶段的AI和AI技术,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问题。

3D模型质量方面,AI生成的模型虽然速度快,但准确性和精细度仍有待提高。复杂结构的模型生成会出现比例失调、细节丢失等情况。比如生成机械零件的3D模型时,关键的连接部位、精密的纹理细节,AI尚难以精准还原,导致模型无法直接用于实际生产或专业展示。

效果图领域,AI生成的效果图风格较单一,独特性有所缺失。很多情况下,所生成的效果图只是根据已有数据进行组合,创意的独特性和情感表达不足。更重要的是,在建筑效果图中,特定地域文化氛围下的独特意境,是当前的AI无法满足的,更难以满足个性化设计项目的需求。

在动画制作方面,AI生成动画的动作连贯性不足,过渡生硬,以及细节处理上的瑕疵是硬伤。特别在人物或角色动画中,角色的行走、奔跑等动作缺乏真实感,难以达到专业动画制作的流畅度标准。此外AI在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表达方面,能力仍有欠缺,这导致所生成的动画在叙事性和情感传递上大打折扣。

再者,数据和版权层面来看,AI对大量数据的依赖也有不小的隐患。首先是数据的版权归属不明确,若使用未经授权的数据训练模型,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其次,数据偏见会影响AI生成内容的质量,尤其当训练数据偏差严重时,生成的3D内容自然也可能存在不合理倾向。这些都制约着AI在3D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也是3D从业者在转型过程中需谨慎对待的。


巨头纷纷入局,透露哪些行业风向?

尽管AI当前依旧存在瑕疵和不足,但新生事物的出场往往和不完美相伴,唯有发展才能逐步消除其缺陷。在这一方面,在AI与3D内容融合的赛道上,当前国内外科技巨头已以其纷纷入场,为从业者指明了潜在发展方向。

腾讯在这一领域动作不断。2024年底推出3D生成大模型“Hunyuan3D-1.0”,紧接着在2025年又发布“腾讯混元3D”一站式3D内容生产AI创作平台。该平台支持文生3D和图生3D模式生成3D资产,还配备丰富的编辑工具,涵盖3D风格化、渲染打光、骨骼绑定和动作驱动等。同时,为专业用户提供预设工作流模板和工作流编辑器,满足不同层次的创作需求。凭借腾讯的资源优势,该平台未来可能在3D内容创作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相关岗位需求或许也会随之增加,从业者可关注其发展动态,寻找合作或就业机会。

阿里也积极投身其中。2024年11月初,阿里测试专业3D软件“Animode”,这款 AI视频创作工具专注于创建逼真的二次元角色和大片效果。基于阿里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深厚积累,“Animode”有望在二次元和影视特效等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擅长二次元风格或影视特效制作的3D从业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的业务拓展方向,可提前了解该工具,提升相关技能。

字节跳动则通过领投影眸科技参与这场竞争。影眸科技的3D生成平台Rodin Gen-1成绩亮眼,上线45天就实现100万美金年经常性收入(ARR),并持续高速增长。2024年底发布的RodinGen-1.5版本,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薄面与边缘锐度问题。目前,影眸科技已与众多全球知名企业合作,获得数百万元B端商业化订单,业务覆盖游戏、电商、具身智能等多个行业。游戏、电商等行业的 3D从业者可关注影眸科技的发展,寻求合作契机,拓展业务渠道。

国外科技巨头同样动作频频。谷歌旗下DeepMind发布的Genie2大型基础世界模型,可通过单张图片或文字描述生成3D场景。尽管具体应用数据尚未公布,但凭借谷歌在AI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Genie2有望在科研、教育等领域推动3D内容创新。科研、教育相关3D内容制作的从业者,可关注Genie2的应用落地情况,探索新的业务可能性。

索尼在2025年CES上展示了“XYN™”集成软硬件解决方案,包括“扩展现实”头显、配套的Windows应用Xyn MotionStudio以及“空间捕捉解决方案”原型。其中,Xyn Motion Studio 软件计划于2025年3月下旬发布,这将为3D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创作工具。随着索尼硬件和软件的逐步推广,预计将吸引大量专业创作者和爱好者,从事3D创作工具开发、相关内容制作的从业者可从中挖掘机会。

西门子在2024年10月31日斥资106亿美元收购美国工业软件巨头澳汰尔,进一步强化在工业软件 3D 封装与仿真领域的实力。据预测,到2025年底,基于此次收购推出的相关3D仿真软件,有望帮助工业企业提高至少20%的产品研发效率,降低15%的生产成本。工业领域的3D从业者,如工业设计、产品仿真等方向,可关注西门子相关软件的更新,提升自身在工业3D领域的竞争力。


新兴领域崛起,3D从业者的转型方向在哪?

众多事实表明,AI+3D内容正成为巨头布局新风向,其背后是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随着VR、AR等硬件设备逐渐普及,消费者对3D内容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游戏、影视、教育、社交等领域,用户对更丰富、更具沉浸感的3D体验需求强烈。2024年全球3D游戏市场规模已达1500亿美元,占整个游戏市场的 60%以上,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这也为3D从业者指明了转型方向。

游戏行业持续火热,对3D建模、动画制作的需求有增无减,且愈发注重创新性与个性化。从业者可学习AI辅助游戏3D内容创作的技能,如利用AI生成游戏角色、场景,提升创作效率和质量,增强自身在游戏3D领域的竞争力。

影视特效领域,AI与3D的结合能创造出更震撼的视觉效果。从业者可钻研AI特效制作技术,掌握利用AI生成逼真的虚拟场景、角色特效等技能,为进入影视特效高端制作市场做好准备。

电商行业为提升用户购物体验,对3D商品展示的需求不断增加。3D从业者可专注于电商3D内容制作,如创建3D商品模型、制作商品展示动画等,开拓电商领域的业务。

工业设计和仿真领域,对3D模型的精准度和功能性要求更高,AI技术能满足这些需求。从业者可学习工业AI3D设计和仿真软件,提升在工业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仿真等方面的能力,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身处变革浪潮中的3D从业者,不应畏惧AI带来的挑战,而应将其视为转型契机。通过学习AI技术,紧跟巨头布局方向,积极投身新兴需求领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定能在新的行业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本文转自:渲染100,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