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新趋势和前沿法律问题

以下是周伯通在某论坛的同名发言稿,略有删减:

汽车行业这几年也是特别精彩。一方面,从自动驾驶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发生了颠覆式创新;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历经百年,原有的跨国大企业把持行业的格局也被重塑,中国本土车企强势崛起,不仅在国内产销量占据50%的份额,而且也开始全面占领海外市场。

生产力的革新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从上游来说,传统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依附关系变成了共生关系,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重塑零部件体系,整车厂和电池供应商、智能网联软件供应商之间产生新的竞合和博弈;从下游来讲,原来整车厂到经销商到客户的格局也被打破,无论是售前、销售、售后,整车厂在车辆设计时,就要时刻想着最终用户的需求,销售时通过直销模式与客户更多的直连,不光是把车卖出去的一锤子买卖,还通过智能网联,OTA等不断为客户创造新的体验和价值。水平方面,整车企业之间原来老死不相往来,但我们看到,由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大投入,使得企业之间不得不联合起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垂直方面,整车厂不再是简单的闭门造车,需要重新考虑与社会、与驾驶者和其他交通参与者、与路和道路基础设施、与通讯网络之间的关系,同时,绿色低碳、社会责任等ESG项目也成为了整车厂需要面对的课题。


我们先来看汽车行业的一些大趋势。

趋势一:高速增长变成存量博弈

过去几年,中国汽车市场从高速增长的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整车年销量已经稳定在2500-2900万辆之间。自2011年以来,汽车市场的销售增长率表现平平,只有2013和2016年增长率超过10%,其他年份普遍在5%以下。即使在2020年,全年市场增长也只有2.1%,显示出整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存量特征。

趋势二: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

目前,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稳步上升。截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5.6%,提前三年实现了“2025年达到20%”的目标。虽然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步退坡,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在2021年突然加速。从双非限制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增长速度来看,这说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已经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趋势三:智能网联成为新宠

汽车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科技属性的消费品。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的渗透率迅速增长,就像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的普及,短短几年内,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从19%提升到了69%。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性能的趋同,消费者对于动力体验感的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各车企开始聚焦于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和智能化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基于轴距差异的“多车型”策略逐渐失效,更多的车企开始抓住消费者的新需求,而不是堆砌配置,成为了最重要的竞争手段。

趋势四:行业集中度不断增加

在电池成本和补贴退坡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2年,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这三家企业就合计贡献了47%以上的销量。而其他车企的市占率几乎都在5%以下。随着规模效应的日益明显,一批企业将面临困境而被淘汰。

趋势五:自主品牌异军突起

然而,在这个行业的变革中,自主品牌异军突起。自2022年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首次跨过50%关口,达到57%,而后在9-11月连续三个月超过50%。相比之下,合资品牌相对弱势。在过去的一年中,比亚迪反超“南北”大众夺得销冠。

趋势六:自主品牌纷纷出海

此外,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整车技术的日渐成熟,甚至在新能源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自主品牌纷纷出海布局。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破300万辆,同比增长50%以上,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车占出口车辆的约30%。中国汽车出口市场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扩散到欧洲、澳新、南美等发达地区市场。

趋势七:黑天鹅下的产业链重塑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极端的黑天鹅事件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如疫情、芯片短缺、供应链受阻、地缘政治等。从长期来看,下一代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技术也是困扰行业的难题。在面对这些极端事件和产业链重塑时,我们必须面对由此产生的合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的争议。

趋势八:AI技术的潜在影响

大家最近都在关心ChatGPT引发的AI狂飙。AI技术不仅会让汽车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同时也会在汽车设计、营销和组织架构等方面带来颠覆性的变革。首先,AI技术将加速汽车设计的速度,同时也让深度用户定制化成为可能。其次,从营销方案策划到销售话术,再到客户接待,AI技术都将成为我们强有力的助手,甚至有可能替代人。然而,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很多人的工作岗位将会被AI所替代,包括我们很多法律从业者的工作也可以被替代。

所以,汽车行业从技术上、商业格局上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生产力的变化导致了新的法律问题;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了新的法律关系,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解决。


一、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一直是人们所期待的未来出行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的上位法暂不支持自动驾驶。虽然2021年3月,《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的第155条增加了自动驾驶相关内容,但当年4月的发布稿并未最终实施,可见国家对自动驾驶还持有比较保守的态度。

我们知道,最近人们都在讨论大语言模型带来的AI涌现及其接近甚至超过人的知识能力,大家都在惊呼人工智能奇点来临。但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技术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狂飙突进后,却进入了冰冻期,投资减少,所有车厂都说自己是L2++或以下的技术。为什么AI在自动驾驶领域相对发展得慢呢?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自动驾驶对错误的零容忍度造成的,ChatGPT说错一个知识点,张冠李戴,我们觉得没啥,但自动驾驶却不允许。

因此,自动驾驶需要在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国家在立法层面对于尚未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持有保守态度,但是在上海,拥有众多车企资源的同时,浦东也拥有先行先试的立法权。2022年11月出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应运而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步,然而,在具体自动驾驶落地的实践中,在路段、是否可以真无人还受到很多限制。

另外,自动驾驶技术本身的权责划分问题更加复杂。车辆出现事故时,驾驶员、汽车厂、自动驾驶提供方的责任划分将更加困难,保险公司如何处理理赔等事宜也需解决。


二、智能网联

1、测绘制度

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是“单车智能+网联赋能”,智能网联示范区进行车辆道路测试,期间车辆会对地图进行测绘,以提高地图精度和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运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然而,智能网联汽车测绘的实时更新可能会影响国土安全,应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测绘活动。现在部分车企采用创新的众包成图的创新模式,面临《测绘法》的挑战。

2、标准必要专利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汽车产品正在向智能终端方向发展。然而,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标准,如无线通信技术、音视频技术和电池技术等。这些标准必要专利(SEP)的许可问题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公平、合理和非歧视性原则。在通信行业和汽车行业,SEP许可争端已引发多场专利诉讼,这将对未来智能汽车的市场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今年的两会上也提出了关于完善SEP冲突解决机制的建议,这将是汽车行业近期值得关注的一个法律议题。


三、汽车数据合规

过去一年,数据合规领域的监管规则已经完善。汽车行业处理大量车主信息,面对复杂的数据处理场景,很容易涉及向境外传输汽车重要数据。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数据跨境传输合规要求,许多跨国整车厂企业已经开始对数据本地化存储进行部署。

在监管规则方面,个人信息出境规则更新,出境标准合同制度最终落地,跨境认证机制继续推进。在数据安全基础制度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数据安全基础制度已经出台,车企大量场景与业态纳入监管。车企应关注和提高数据合规水平,特别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治理,包括建立适当的个人信息处理制度和设置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或机构等。

这是最坏的时代,在动荡变化中,汽车行业到处充满内卷和焦虑;这是最好的时代,在动荡变化中,竞争格局得到重塑,中国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挑战者获得问鼎的机会。规则不断被打破和重塑,在这个行业中的法律从业者,也获得了一个新的选择——做一个跟随行业发展的终生学习者。


本文转自: 坚持装深刻 ,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