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十问

作者:李德毅
来源:智能系统学报

作者介绍

李德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长期致力于军队信息化和作战智能化工作,是不确定性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中国无人驾驶的积极引领者,人工智能产学研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获得者。

摘要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国在全球第一个面向2030年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何认识新一代人工智能和传统人工智能的不同,了解其内涵、外延、技术特征以及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凝聚研发队伍,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保证。文章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提出十个主要问题,自问自答,大问小答,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将从传统的计算机智能跃升为无意识的类脑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不涉及生命和意识,由人赋予意图,通过有指导的传承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够与时俱进地解释、解决新的智力问题,形成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

智能是学习的能力,以及解释、解决智力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是脱离生命体的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人工智能可面向不同的情境,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本领,与时俱进地成长。

在智能、人工智能等概念达成上述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我们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提出十个问题:

一问:意识、智慧和智能是什么关系?新一代人工智能触不触及意识?

二问:如何理解通用智能?通用智能一定是强智能吗?新一代人工智能既要通用又要强智能,通用和强是什么关系?

三问:目前几乎所有人工智能都是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的计算机应用,即“计算机智能”。如何在物理装置上实现超出计算机智能的、受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启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

四问:机器人不会有七情六欲,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何处?如果没有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具有学习的动机?

五问:人的偏好和注意力选择是如何产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体现这一点?

六问:人类思维的载体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开放性很强,通用计算机是基于图灵机模型,属于封闭的有限状态空间,根据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数学自身难以完全自洽。因此,人工智能怎么可以反过来要用计算机语言或者数学语言去形式化人类的自然语言呢?

七问:如何体现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八问: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架构的机器人中,基本组成最少可能有哪几种?各部分中的信息产生机制与存在形式是什么?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什么样的?

九问:记忆、计算和存储的区别是什么?能不能说,记忆智能和计算智能都不可或缺?利用自己记忆中的经验解决当前的一个智力问题也好,利用知识去分析推理解决也好,如何建立整体的工作机制?

十问: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存不存在停机问题?如何理解机器人在发育成长过程中软硬件的维修管理和扩充升级?

十个问题回答请阅读原文。

本文来源:智能系统学报,作者:李德毅,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