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落地破局与赋能千行百业进程中,以智算中心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被赋予更重要的定位和使命,成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目前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利用负载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地方政府或国资平台主导投建的智算设施,赋能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厘清智算中心赋能的需求场景、需求场景与所需关键能力的匹配,以及推进赋能落地的生态模式,助力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真正实现赋能价值。
近日,在2025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发布《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赋能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研究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报告聚焦智算中心赋能,围绕需求场景、关键能力、落地生态这三个关键环节,阐述最新发展趋势,致力于进一步释放智算中心的赋能效应,助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报告核心观点
1. 需求场景逐步明晰,促使智算资源优配
大模型预训练、微调、推理场景对计算需求不一,当前各方主体已针对性开展各类场景的支撑。推进基础预训练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具备E级(EFlops)计算能力的高端万卡集群中心支撑。推进小模型(百亿级及以下参数)的训练、微调,或推进模型的推理,依托百P级(PFlops)计算能力的中小型智算中心即可支撑。
“十四五”以来,地方及央国企在推进智算中心建设过程中,正逐步厘清核心服务对象与投资建设主体的边界,深化对地方特色经济和央国企核心业务智能化转型痛点、真实算力需求类型及应用优先级的系统性洞察,推动智算建设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实现从“以建促用”到“以用带建”的科学路径转变。
2. 关键能力逐步聚焦,提升智算服务水准
训练场景与微调/推理场景在底层支撑能力、创新服务能力、运营保障能力要求有较大区别,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服务向高层次、全栈化的支持体系快速演进。
基础支撑方面,智算中心正从基础算力资源供给,向全面支持异构计算资源智能管理、大规模集群高效调度、高带宽低延迟网络传输及高可用容灾体系等核心能力加快演进。
创新服务方面,智算中心对前沿AI框架、工具链、行业大模型开发与软硬件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预训练模型库、行业知识库与低代码平台等应用加速普及。
运营保障方面,智算中心运营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正在扭转“重建设轻运营”现象,专业化的算力调度优化能力与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逐步落地。
3. 落地生态逐步聚和,加速智算价值释放
智算中心赋能需要分场景聚合AI能力主体,推进智算中心赋能所需核心要素主体的协同。智算中心需求场景和关键能力需要有落地生态的加持才能落地,而落地生态需要推进算力、数据、算法、场景、产业等要素间协同协作,助力AI大模型赋能行业场景落地。
面向“十五五”,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由基础算力供给,向“算力+算法+数据+场景+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方向演进。可持续、高价值的合作伙伴网络初步构建,一批具备行业专业知识、能够提供垂直领域解决方案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系统集成商(SI),以及关键数据供给方和算法研究机构等核心主体加快集聚,合作模式由项目制向更稳定、长期的协同关系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