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的整体框架
自动驾驶的实现离不开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这三大关键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人类驾驶时的眼睛、大脑和手脚。
感知层就像是汽车的“眼睛”,通过各种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精地图等,来收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包括道路情况、车辆位置、障碍物等。这些传感器各有所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让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成为了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一个重要难点。
决策层则相当于汽车的“大脑”,它接收到来自感知层的信息后,会利用强大的计算能力迅速进行分析和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例如,它可以根据道路状况和交通规则,决定车辆的行驶速度、行驶方向以及如何避让障碍物等。
执行层就是汽车的“手脚”,它负责将决策层制定的控制策略付诸实践,通过控制车辆的加减速、转向等操作来实现自动驾驶。它需要精确地执行决策层的指令,确保车辆按照预定的路线和速度安全行驶。
自动驾驶的六大级别
国际上将自动驾驶划分为L0 到 L5 共六个级别,级别越高,车辆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L0 级别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自动驾驶功能,只是具备一些基本的辅助功能,比如车道偏离预警。它只是在车辆出现车道偏离时及时提醒驾驶员,防止驾驶员因为疏忽而导致车辆跑偏。
L1 和 L2 级别属于辅助驾驶阶段,车辆可以自动执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比如自动刹车、自动调整方向盘等。但驾驶员不能因此放松警惕,仍然需要全程关注车辆的行驶情况,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因为这些功能在复杂路况下可能会出现应对不及的情况。
从L3 级别开始,才真正进入自动驾驶的范畴。L3 级别可以在特定的道路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车辆能够自动完成行驶任务,但驾驶员仍需在必要时进行干预,特别是在遇到突发状况时。
L4 级别则基本上可以实现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和大脑,车辆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自主行驶,只有在极少的极端情况下才需要驾驶员介入。而 L5 级别则是完全自动驾驶的最高境界,车辆不需要驾驶员,可以在任何道路环境下完全自主地行驶,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不过,目前还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完全达到 L5 级别的商业化应用。
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
(一)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是智能驾驶的基础,它让汽车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就像我们人类开车时用眼睛观察路况一样,汽车可以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红外线、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来实现“看”的功能。摄像头可以快速识别汽车尾灯、红绿灯、车道线、行人等物体,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雷达等其他传感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补充摄像头的不足,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然而,如何实现多种传感器的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局限性,是当前科研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数据处理技术
在感知层收集到大量的环境信息后,这些数据需要被迅速处理和分析,这就涉及到数据处理技术。安置在汽车上的主控电脑相当于汽车的“大脑”,它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应对海量的数据。据统计,L3 级别的 ADAS 系统需要 50 - 100PB 的海量数据和 5000 - 25000 核的计算资源,而到了 L5 级别完全自动驾驶时,所需的数据量更是高达 2EB 以上,计算资源也要达到 100000 核。这不仅要求自动驾驶应用和服务提供商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还需要高效的算法来优化数据处理过程,确保汽车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决策。
(三)AI 训练技术
AI 训练技术是智能驾驶决策规划模块的关键前提。决策规划模块就像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核心”,它关系到汽车的安全行驶以及与道路环境的综合协调管理。通过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可以对汽车的行驶状态和姿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帮助决策模块做出合理的动作指令。例如,它可以根据实时路况信息规划最优行驶路线,避开拥堵路段;也可以根据周围车辆和行人的动态,及时调整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方向,确保行驶安全。AI 在汽车行业智能化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自动驾驶的智能感知和智能决策外,还包括数字孪生 / 合成数据生成、人机交互、AI 视觉产线缺陷检测、设备健康管理与预测性维护、智能仓储管理以及数据安全技术等多个领域。
(四)数据安全技术
由于智能驾驶过程中车辆会收集大量的数据,其中可能包含一些敏感信息,如地理位置等,因此数据安全技术至关重要。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的数据安全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据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安全隔离、安全认证、安全授权、数据脱敏、安全存储、安全传输、数据审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和安全擦除等。这些技术可以确保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被恶意利用,为智能驾驶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本文转自:电控技术大师,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