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联合发布《大模型一体机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

在“人工智能+”的政策背景下,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大模型一体机作为一种集成化、场景化的产品形态,凭借其行业化落地快速、安全可控、易用性强等优势,正成为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大模型一体机技术能力持续突破、产业生态初具规模、应用场景百花齐放,但仍面临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应用场景适配难、安全隐私保障机制待完善等挑战。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联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共同发布《大模型一体机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

报告深入剖析系统梳理了大模型一体机的技术演进、产业发展动态与应用实践,深入分析其典型场景、选型策略和落地路径,旨在为企业应用大模型一体机提供全面参考。同时,展望我国大模型一体机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助力构建自主创新、安全高效的智能化生态体系。


报告主要内容

1. 发展概述:大模型一体机集成算力、算法与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落地

报告梳理了大模型一体机的定义及发展脉络。当前,大模型一体机市场呈爆发式增长,大模型一体机的兴起源于人工智能技术演进与产业需求变革的双重驱动。从技术发展来看,底层技术持续突破推动大模型一体机的能力提升和成本重构。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链上下游的加速协同与创新融合促进大模型一体机快速发展。从政策层面来看,多项政策推动大模型一体机市场繁荣发展。从应用需求来看,行业场景驱动需求爆发推动大模型一体机的井喷式增长。

2. 技术架构及选型:集成“硬件-软件-模型-应用”架构,衍生多种产品形态,选型需兼顾多种因素

报告梳理了大模型一体机的技术架构、产品分类及选型方法。报告指出,从核心处理任务的角度看,大模型一体机可以分为推理一体机和训推一体机。从应用场景来看,大模型一体机可以分为通用型和行业型。报告梳理了不同行业在选型过程中的重点要素及核心步骤,提出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综合考量安全性、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多重要素。

3. 产业发展情况:大模型一体机迎来蓬勃发展期,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生态格局

报告梳理了大模型一体机的目标市场,及其使用场景的局限性。报告指出在生成式AI技术爆发与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大模型一体机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其产业链构成涵盖了从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模型供应商、应用供应商到整机供应商等多个关键环节。各环节不仅技术门槛高,且相互依赖、协同紧密,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态体系。

4. 应用实践:大模型一体机显著提升多场景应用效率与体验,助力构建安全、可靠且高效的智能服务体系

为全面展现大模型一体机的实际应用成效,本报告聚焦智能客服、代码生成、公文写作等核心应用场景,梳理了大模型一体机的核心应用方式和效果。通过实际案例,展现大模型一体机的应用路径和成效。同时,调研分析了大模型一体机在金融、政务、制造业、教育、能源等行业的实际应用领域和方法,并通过企业的实际应用案例具体解析了大模型一体机的行业应用路径和成效。

5. 发展趋势:大模型一体机将持续深化全栈技术能力,提升行业化场景化能力,其产业生态持续协同深化

报告梳理了大模型一体机在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在技术方面,随着大模型参数的不断扩大,大模型算力性能需求不断提高,大模型一体机正朝全栈协同优化持续演进。在产业方面,产业生态正进入持续协同、深化发展的阶段,这种协同深化体现在技术层面、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在应用方面,为了更好地适配垂直场景,各行业将涌现专用的大模型及知识库集成方案。


报告目录

一、大模型一体机发展概述
(一)大模型一体机的定义
(二)大模型一体机的发展背景

二、大模型一体机技术架构及选型参考
(一) 大模型一体机技术架构
(二) 大模型一体机产品形态分类
(三) 大模型一体机选型参考

三、大模型一体机产业发展情况
(一) 大模型一体机市场定位及规模
(二) 大模型一体机产业链分析

四、大模型一体机应用实践
(一)场景应用实践
(二)行业应用实践

五、大模型一体机发展趋势
(一)大模型一体机的全栈技术能力持续深化
(二)大模型一体机将持续深化行业化场景化能力
(三)大模型一体机将兼顾安全性与便捷化部署
(四)大模型一体机产业生态持续协同深化


主要专家简介

刘星辰,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工程师

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相关研究,主要聚焦AI Infra领域,开展技术和产业应用研究、标准制定、评估评测等工作,牵头和参与编写10余项国内国际标准。

董昊,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与工程化部副主任,工程师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基础平台工作组组长,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政策及生态研究,聚焦科研智能、人工智能工程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牵头编写国内国际标准10余项。

曹峰,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与工程化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1WG1(互联网应用总体及人工智能工作组)组长,工信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WG4(模型与平台工作组)副组长,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应用评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牵头可信AI人工智能评测标准体系和能力建设,牵头工程化能力等相关评估规范制定与评测等。


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转自:中国信通院CAICT,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