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的快速普及,整车厂的体系要求正在从“质量保证”升级为“安全保证”。
过去一句“你有 IATF 吗?”就能拿到供应资格,如今客户的下一个问题往往是:
“你的功能安全(ISO 26262)做到哪一层了?”
这意味着:IATF 只是起点,ISO 26262 才是智能车时代的必答题。
双体系融合已成趋势:从质量到安全的升级
2024 年起,越来越多 OEM(整车厂)和 Tier 1 客户要求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在通过 IATF 16949 的基础上,同时符合 ISO 26262 功能安全 要求。
这股趋势的根本原因有三:
- 电动化、智能化让系统风险指数级上升
- 软件控制比例超过硬件制造,质量问题转向安全问题
- 全球车企正在推动“车规级体系一体化”管理
结果是:IATF + 功能安全 正在成为电控、芯片、传感器、线束、电池模块等供应链的新准入门槛。
IATF 与 ISO 26262:不同语言,同一逻辑
| 管理阶段 | IATF 16949 关注点 | ISO 26262 要求 | 融合接口 |
|---|---|---|---|
| 项目策划 | APQP、顾客要求、过程识别 | Safety Plan、安全生命周期 | 项目策划表可统一模板 |
| 设计开发 | DFMEA / PFMEA | HARA / FTA / FMEDA | 风险分析模型互通 |
| 过程控制 | Control Plan、生产变更 | 安全验证与确认 (V&V) | 生产控制可嵌入安全要求 |
| 文件管理 | 配置管理、文件追溯 | 安全工作产物 (Work Product) | 文件体系可共用结构 |
简单来说:
- IATF 关注“你是否把事做对”;
- ISO 26262 关注“做对的事是否安全”。
两者融合,才能满足“智能车+安全车”的双重要求。
为什么“功能安全”会逼近你的企业?
➤OEM要求下沉
过去只要求 Tier 1,如今 Tier 2/3(电池包、芯片、模组、连接器)也需提交功能安全证明。
➤审核联动增加
IATF审核中,越来越多客户现场会直接问 Safety Lifecycle 文件;
部分客户已将安全审核嵌入质量审核流程。
➤风险与品牌联动
一旦功能安全出问题(如BMS、制动系统、传感器误触发),OEM会追溯体系漏洞。
若无 26262 控制措施,供应商将被暂停供货资格。
从 IATF 迈向功能安全的三步走
➤Step 1:体系映射(Gap Analysis)
以 IATF 流程矩阵为基础,映射 ISO 26262 生命周期要求(策划、验证、发布)。
→ 输出差距分析报告,为后续认证打底。
➤Step 2:能力构建(Safety Training & Team)
关键岗位需具备功能安全意识与方法论:
工程:HARA、ASIL分级
质量:验证追溯
管理:功能安全文化建设
➤Step 3:融合审核(Integrated Audit)
将 IATF 审核与功能安全审核整合,统一文件、流程与证据链。
→ 降低重复成本,提升审核通过率。
未来趋势:车规“三体系”共治
智能车供应链的合规新格局:
| 体系 | 关注维度 | 核心目标 |
|---|---|---|
| IATF 16949 | 质量一致性 | 产品可靠性 |
| ISO 26262 | 功能安全 | 系统风险控制 |
| ISO 21434 | 网络安全 | 数据与通信安全 |
未来的供应商,不仅要生产“合格零件”,
还要证明它们在故障、攻击、异常条件下依然安全。
结语
“IATF 与功能安全不是两条路,而是一张图。未来汽车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体系融合能力’。”
功能安全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智能汽车时代的通行证。
对于香港及大湾区制造商而言,现在就开始同步构建 IATF + ISO 26262 双体系,不仅是应对客户要求,更是抢占未来供应链高地的关键一步。
本文转自:DQS HK,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