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智能化的浪潮中,智能座舱已成为各大车企竞相角逐的关键领域。它不再仅仅是驾驶和乘坐的空间,而是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娱乐、办公、生活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而支撑智能座舱飞速发展的,是芯片、系统、生态这三个关键要素所构成的“技术三角”,它们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智能座舱的现在与未来。
芯片
算力竞赛,永不止步
芯片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硬件,其算力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功能实现。近年来,芯片领域的竞争可谓白热化。以高通骁龙系列为例,骁龙8295凭借其5nm制程工艺和高达30TOPS的AI算力,成为当下众多高端车型的首选。在安兔兔最新车机性能榜中,搭载骁龙8295芯片的车型占据了前8名的位置,如魏牌蓝山智驾版以111.7万的跑分登顶,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它不仅能让车机系统运行得极为流畅,甚至能同时处理导航、多媒体娱乐、自动驾驶辅助等多项复杂任务,彻底解决了以往车机卡顿、延迟的问题。
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发力,力求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比如芯擎科技的“龙鹰一号”,作为中国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内置8核CPU、14核GPU以及拥有8TOPSAI算力的独立NPU,可支持7屏高清画面输出和12路视频信号接入。这一芯片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国产高端车规级处理器的新篇章,为国内车企提供了更多选择,增强了产业链的稳定性。
适配优化,挖掘潜能
除了单纯追求高算力,芯片与智能座舱其他硬件的适配以及软件系统的优化也至关重要。一些车企与芯片厂商深度合作,针对自身智能座舱的功能需求对芯片进行定制化开发。通过优化芯片的架构设计、散热管理以及与显示屏、传感器等硬件的协同工作,使芯片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某些车型采用了先进的热管理策略,确保芯片在全温度工作范围内都能稳定运行,同时缩短启动时间并降低功耗,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系统
主流系统,各显神通
智能座舱的操作系统如同电脑的Windows系统一样,是整个软件生态的基础。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包括Linux、Android、QNX以及鸿蒙OS。Android凭借其丰富的应用生态,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熟悉的移动应用,如音乐播放、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极大地提升了使用便利性。QNX则以出色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著称,常用于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比如,华为的鸿蒙OS在智能座舱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分布式能力。它能够实现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等设备的无缝连接与协同工作,为用户打造了一个连贯的智能生活体验。
交互升级,自然流畅
操作系统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实现智能座舱与用户之间自然、高效的交互。语音交互已成为智能座舱交互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语音助手变得更加智能。例如,小爱同学接入AI大模型后,不仅能准确识别用户的语音指令,还能根据场景推荐路线、感知周围环境,与用户进行更加自然流畅的对话。
生态
开放合作,拓展边界
智能座舱生态的构建离不开车企与众多合作伙伴的开放合作。从内容提供商到服务供应商,再到各类科技企业,各方携手为用户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例如,斑马智行已与全球400余家内容与服务生态伙伴合作,从车生活服务和互联网服务两个维度进行AI化,打造平台级智能体服务。用户在搭载斑马智行系统的智己车上,通过自然对话就能完成点咖啡等本地生活服务的下单支付,体验流畅度甚至超过手机操作。
车企也积极与芯片企业、软件开发商等合作,共同优化智能座舱的性能和功能。比如,斑马智行联合高通、通义首发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为用户带来主动智能、极速响应、隐私无忧、断网可用等全新体验。通过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智能座舱生态不断拓展边界,为用户提供更多可能。
芯片为智能座舱提供强大的运算基础,系统赋予其灵魂与交互能力,生态则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智能座舱向更加智能、便捷、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这个“技术三角”将持续重塑我们的出行体验,让未来的智能出行充满无限可能。
本文转自:中国工博会,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