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解读《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驾驶自动化”成为热门话题。虽然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都能够将驾驶自动化分级理念应用到产品设计开发之中,但很多消费者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仍感到困惑,甚至出现误解。2021年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国家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分级框架。本文将用通俗语言解读这一标准,力图帮助非专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理解不同级别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一、分级框架:0到5级的分级原则

根据国家标准,驾驶自动化分成0级至5级共六个等级,等级间的核心区别在于驾驶自动化系统能够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程度、角色分配以及有无设计运行范围限制。其中,

0-2级为辅助驾驶:系统协助驾驶员完成部分驾驶任务,驾驶主体始终是人类驾驶员。

3-5级为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完成全部驾驶任务,驾驶主体由驾驶员转移至系统。


二、分级详解:从应急辅助到完全自动驾驶

根据国家标准,0级到5级的标准化名称、定义如图1所示,下面将结合汽车常见功能和应用场景说明其特点。

驾驶自动化级别名称、定义及与划分要素的关系
图1 驾驶自动化级别名称、定义及与划分要素的关系

0级:应急辅助——安全守护的“卫兵”

核心特点:系统可探测车外驾驶环境或车内驾乘人员状态,提供与安全性相关的提示或短暂横纵向控制等功能。

典型功能:自动紧急制动、自动紧急转向、车道偏离预警等。

1级:部分驾驶辅助——单向辅助的“助手”

核心特点:系统可为车辆提供持续的横向或纵向单方向控制,使驾驶员的手或脚得到休息,能缓解部分驾驶负担,但驾驶员仍需要时刻关注驾驶环境并控制车辆另一个方向上的运动。

典型功能:自适应巡航(纵向控制)、车道居中(横向控制)等。

2级:组合驾驶辅助——双向辅助的“助手”

核心特点:系统可提供持续、同时的横向和纵向组合控制,可使驾驶员的手和脚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然而,休息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对于车辆的控制,驾驶员仍需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驾驶车辆。

典型功能:驾驶员触发换道、泊车类组合驾驶辅助等。

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需要接管的“新手司机”

核心特点:在设计运行条件范围内,系统可实现自动驾驶,从而让用户在该条件下从驾驶任务中脱离出来,但用户仍要保持接管能力,及时应对系统无法处理的特殊情况。

典型功能:高速公路自动车道保持等。

4级:高度自动驾驶——无需接管的“专业司机”

核心特点:在设计运行条件范围内,系统可实现自动驾驶并在必要时自动达到最小风险状态,4级系统可以设计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无人工驾驶装置的,用户只是乘客身份,不存在驾驶车辆的可能性;另一种是设置了人工驾驶装置的,虽然不需要用户接管,但用户可以在有意愿时主动驾驶车辆。

典型功能:专线无人接驳巴士,Robotaxi等。

5级:完全自动驾驶——全场景通行的“超级司机”

核心特点:在任何可行驶条件下,系统可实现自动驾驶并能在特殊情况下达到最小风险状态,在一般驾驶过程中的表现犹如一个专业驾驶员,体现出“拟人”特征;而在持续驾驶的时长和应急情况的处理方面则要超越人类能够达到的极限,体现出“超人”特征。

典型功能:现阶段尚无具体功能达到5级。


三、安全提示:正确使用驾驶自动化功能

避免过度依赖:对于驾驶辅助,即使是2级系统,驾驶员仍需全程专注驾驶,切勿进行“脱手脱眼”等危险操作。

警惕不实宣传:仔细甄别“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宣传辞藻,用车时需查阅《用户手册》中的具体功能说明。

遵守交通法规:关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实施动态,使用驾驶自动化系统时须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是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基础性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分级依据,帮助消费者理性看待驾驶自动化技术。作为普通消费者,了解这些分级概念不仅能更好地使用车辆功能,还能避免因认知偏差导致的安全风险。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法规完善,驾驶自动化技术将逐步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但安全始终是发展的第一前提。


本文转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