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级自动驾驶五城全域开放:中国正式启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

7月20日,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安部正式发布《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2025修订版)》。

新规核心在于:即日起,在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杭州五个试点城市,L4级高度自动驾驶汽车获准开展全域范围内的商业化载客和载货运营服务,并首次取消了“安全员强制随车值守”的硬性要求。

同时,新规首次系统性地明确了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原则,由车辆生产企业和保险机构依据“技术缺陷比例”共同承担。该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正式从封闭测试场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


一、政策破冰:迈向高阶自动驾驶的关键一跃

全域运营,场景扩容:新规允许L4车辆在五座城市的指定核心区域(如上海浦东、广州南沙等)全天候提供客运及货运服务,并将高速公路、隧道等复杂交通场景纳入运营测试范围。为确保安全,车辆必须满足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雾)下的应急接管能力,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的分辨率门槛提升至200线以上。

权责明晰,风险共担:事故责任认定实现重大革新。若事故主因被判定为自动驾驶系统算法缺陷,车企需承担70%-100%的责任;若因道路标识错误或突发不可控路况所致,交管部门与车企责任分担比例设定为3:7。配套推出的“自动驾驶责任险”,单车年度保费基准为8000元起(约为传统车险的1.5倍)。

数据安全,筑牢底线:强制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在本地存储关键决策数据(例如刹车指令触发前30秒的感知信息),存储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严格禁止向境外传输实时路况信息,违规企业将面临6至12个月的试点资格暂停处罚。


二、产业竞速:巨头争锋万亿市场蓝海

技术门槛跃升:L4系统核心芯片算力要求已提升至500TOPS(较2024年标准翻倍)。华为ADS 3.0、特斯拉FSD中国版已通过首批技术认证。百度Apollo宣布将于8月在广州上线完全无安全员的Robotaxi服务,单程定价预计低于传统网约车15%。

商业模式重塑:车企战略重心正从“车辆销售”转向“出行服务运营”。蔚来汽车成立独立子公司“蔚来自动驾驶出行”,计划在2025年底前投放1万辆具备L4能力的改款ET7车型,目标年载客量突破500万人次。滴滴出行与比亚迪联合研发的“无驾驶座L4定制网约车”,通过取消方向盘和驾驶席,显著提升乘客空间和行李舱容积30%。

产业链爆发增长:高精度地图(HD Map)市场预计2025年规模将突破80亿元,四维图新、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已斩获深圳全域地图服务大单。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如智能路侧单元、边缘计算设备)需求激增,预计五座试点城市首批改造投入将超过200亿元。


三、用户指南:拥抱便利,规避风险

乘车新体验:用户需通过车企官方APP完成实名认证方可使用L4服务。行程中如遇紧急情况,可通过预设语音指令(如“紧急接管”)启动备用模式,系统将在10秒内切换至人工可控状态。行程结束后,用户可查阅“行程决策日志”,了解车辆感知、决策过程。

购车新考量:2025年下半年上市的L4级乘用车型(如小鹏G9 Max、理想L7 Auto)起售价约35万元(较同级别L2车型溢价约40%)。车企普遍提供“3年免费自动驾驶基础服务+技术升级包”,但需注意,因高算力模块能耗增加,部分车型电池质保期限可能缩短至6年。

安全新提示:在暴雨、强逆光等极端或特殊场景下,系统可能自动降级至L2辅助驾驶模式。建议用户出行前通过APP查询“实时自动驾驶可用区域”状态,尽量避免在偏远或信号不佳路段单独乘坐L4车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至2025年底,五座试点城市L4级车辆保有量有望突破10万辆。到2027年,试点范围预计扩大至20个城市,L4服务渗透率有望达到15%,并带动智能座舱、车联网等关联产业形成超5000亿元市场规模。

然而,专家也指出,数据隐私保护(如乘客生物信息、行程轨迹)的法规细则完善,以及老旧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滞后,仍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瓶颈,亟需政策法规与技术进步协同发力。

随着政策藩篱的破除,一场围绕L4自动驾驶技术、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的“立体化竞赛”已然鸣枪。无论是深耕纯视觉路线的特斯拉,还是押注激光雷达融合方案的华为、百度等本土力量,乃至积极转型的传统车企,谁能率先在“安全、成本与用户体验”这个不可能三角中取得最优解,谁就将在这场重塑未来出行格局的万亿级竞逐中占据制高点。

中国的无人驾驶时代,正从五座城市加速驶向全国。


本文转自:ITS智能交通,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