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汽车疾驰的公路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攻击篡改了刹车系统的传感器数据;在核电站的控制室里,恶意代码通过漏洞入侵安全联锁系统,导致反应堆降温程序失效…… 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随着工业系统、智能设备的数字化转型,功能安全(Safety)与网络安全(Security)的边界正在消融。当物理世界的安全功能依赖于网络传输的数据和软件逻辑时,单一防线的漏洞可能引发 “安全多米诺” 效应,而两者的融合已成为守护复杂系统的必然选择。
攻击面叠加:
危险与威胁的乘法效应
传统认知中,功能安全聚焦于系统因随机故障(如传感器老化)或系统性缺陷(如代码逻辑错误)导致的物理危险,而网络安全则防范人为恶意攻击(如数据篡改、漏洞利用)。但在智能系统中,这两类风险的攻击面存在交叉叠加,形成 “Safety Hazard × Security Threat” 的放大模型。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急停功能(功能安全核心)依赖于传感器实时传输的位置数据。若网络攻击者通过中间人攻击篡改数据,使系统误判 “无人员接近”,急停功能将失效,此时网络安全漏洞直接转化为物理安全事故。这种叠加效应意味着:即使功能安全设计满足 SIL3 等级,一旦网络层存在未修补的漏洞,其安全完整性可能瞬间降为零。攻击面的叠加要求我们打破 “各自为战” 的思维,从系统顶层设计开始构建双重防护。
联合风险评估:
TARA 与 HARA 的协同作战
面对融合风险,单一的风险评估方法已显不足。功能安全领域的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HARA)擅长量化物理危险的严重程度(如人员伤亡概率),而网络安全领域的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TARA)则聚焦攻击路径、攻击者能力与潜在损失。两者的结合,能形成更全面的风险画像。
以智能医疗设备为例:HARA 会评估 “输液泵剂量失控” 的物理风险,确定需满足 ASIL B 等级;TARA 则会分析 “黑客远程篡改剂量参数” 的网络威胁,识别出 “无线通信加密漏洞” 这一高风险点。通过联合评估,工程师可针对性设计防护 —— 不仅要在硬件层面采用冗余传感器(功能安全措施),还要在软件层部署端到端加密(网络安全措施),并将 “防篡改” 作为安全需求纳入开发流程。这种协同模式避免了 “顾此失彼”,确保风险评估覆盖从元器件故障到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的全场景。
失效耦合:
共因与级联的连锁反应
在融合系统中,共因失效(CCF)与级联失效(Cascading Failure)的耦合是最隐蔽的风险。共因失效指单一诱因导致多个独立系统失效,如极端温度同时引发传感器故障(功能安全)和通信模块宕机(网络安全);级联失效则是某一系统的局部失效通过网络扩散,引发连锁崩溃,例如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摄像头被攻击后,错误数据触发制动系统过载,最终导致动力系统瘫痪。
耦合分析需要跨领域工具:用功能安全中的 CCF 分析矩阵识别 “环境应力、设计缺陷” 等共因,同时借助网络安全的攻击树模型(Attack Tree)追踪级联路径。例如,在智能电网中,工程师通过模拟 “变电站服务器被植入恶意代码→篡改继电保护参数→引发区域性停电” 的级联过程,可提前部署 “物理隔离 + 行为基线检测” 的双重机制,阻断失效链条的蔓延。
监控与检测:
双重防线的 “神经中枢”
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的融合,离不开 “安全监控 + 入侵检测” 的协同系统。传统功能安全的监控(如硬件自检、冗余表决)需嵌入网络安全维度 —— 例如,当自动驾驶系统检测到激光雷达数据突变时,不仅要排查传感器故障(功能安全),还需通过入侵检测系统(IDS)验证数据传输链路是否被劫持。
IDS 在功能安全中的角色已从 “被动告警” 升级为 “主动防御”。在工业控制系统中,IDS 可基于正常操作的 “安全基线”,实时识别异常指令(如非授权的参数修改),并触发功能安全机制(如紧急停机)。这种联动模式实现了 “网络威胁→实时响应→安全状态切换” 的闭环,让软件定义的世界里,每一次网络异常都能被物理安全系统 “感知” 并拦截。
最后
从智能汽车到智慧城市,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的融合不是技术加法,而是系统思维的重构。当我们在设计安全功能时,必须预设 “网络层可能被突破”;在部署防火墙时,要预判 “攻击可能转化为物理危险”。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双重防线,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安全与可靠的本质需求。
本文转自:FMEA大师,聪脉信息,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