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当暂时聚焦于“光的缺失”,也许我们更能理解光对的重要性。没有光,我们将失去视觉这一感知工具,所有色彩变得苍白,形体变得模糊,转而被迫依赖其他感官,如听觉与嗅觉去感知世界。但无论多么适应,我们终究会怀念那双能与世界“对话”的眼睛:光。在图形渲染的世界,一切也是如此,缺少了光元素,一切也会变得不一样。

也许每位3D创作者,脑海中镀层浮现过这样的画面:一束光从窗户洒下,尘埃在其中飘浮。这便是本篇内容的主题:怎样使用光元素,构建更逼真经验的效果?


光在艺术史中的角色

光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从古埃及时期开始,光就被赋予了神性的象征意义。人们使用黄金打造法老的面具,借助光的反射表现出神圣不可侵犯的气质。

到了基督教盛行的年代,光依旧是表现神性的核心元素。不同的是,这次是通过光晕、画框,或是外部光源的引入,在画面中为神祇加冕。《最后的晚餐》便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案例。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则从科学角度揭示了光在视觉空间中的作用。他的研究成为光在艺术中深入运用的开端。而进入后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如乔治·德·拉图则将“低调光”发挥到极致。他的画作《圣约瑟的梦》、《圣约瑟木匠》至今仍是“曝光不足”艺术的教科书。

伦勃朗的《冥想的哲学家》也是光影运用的经典。但最易引起共鸣的,或许还是约翰内斯·维米尔。他笔下的每位人物几乎都站在窗边,那种自然光的引入方式,就如同我们在进行室内渲染时常用的布光方式。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因此,“光”在很多作品中,都是视觉画面中的主角,而不仅仅只是驱散黑暗的工具。简言之:光可以决定形状、塑造氛围,甚至讲述角色的故事。


曝光:作为视觉语言的声音

在创作中的很多场景,都需要使用景深来强调画面的视觉重点。但最核心的,却是“光”这一变量,它在渲染中扮演着关键的叙述角色。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曝光恰当,是实现真实感渲染的基础。仅掌握建模或渲染软件,并不意味着是一名优秀的视觉创作者。要想在建筑可视化中追求“真实感”,就必须理解:3D创作模仿的不是人眼,而是摄影镜头的视觉逻辑。

例如,在现实中,强光高光部分会呈现脱饱和状态,而数码相机并不具备自然的“去饱和”剪裁通道,这一点在渲染中需要特别注意。

在摄影中,“曝光值(EV)”是衡量曝光强弱的标准。每增加或减少一级EV,就相当于光量加倍或减半。渲染软件中也拥有类似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曝光来刻画画面的氛围。


光影塑造性格与情绪

如下图所示,可通过光来刻画故事焦点。画面最适当的曝光集中在幽灵上,而其他区域则可以被适当“烧白”或“压黑”。尤其在室内渲染中,不要担心窗外区域曝光过度,这正是摄影镜头面对高动态范围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影子的长度与柔和度推测时间与天气。这就是光在“说话”。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例如在某幅作品中,设定唯一的光源来自人物背后,将观者置于场景最黑暗的角落,进一步强化了氛围的神秘与紧张。光照还揭示了蛛网、碎片等细节,让房间显得更加真实且具有“使用痕迹”。

此外,正如迪士尼皮克斯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粗糙度(roughness)值是在讲述材质故事时的重要手段。地板上的划痕与污渍,正是通过调整粗糙度,配合光源才得以被“讲述”。因此,光 + 粗糙度,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组合。


光强关系与对比控制

在建筑可视化渲染中,理解“光强关系”尤为重要。可以借助“热力图”观察不同区域的曝光分布。如图所示,让窗外曝光高达 +4 EV,而椅子背部则低于 -5 EV,制造强烈对比。这种高动态对比,能有效引导观者关注焦点区域。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夜景情况下,情况又有所不同。街灯成为主要光源,但只影响附近区域。整个建筑立面呈中灰曝光,而背景则因光照不足被压黑,甚至达到 -7 EV。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这些都是在讲述一个核心思想:通过对比与光强分布来创造真实感与叙述焦点。


空气中漂浮的尘埃

在光源附近模拟漂浮的尘埃、萤火虫等粒子效果,常常能吸引观众目光。这些细节不仅美观,也能增强画面的层次与真实感。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进一步提升表现力的方式是使用体积光(Volumetrics)。当光束穿透灰尘或烟雾时,整个场景会获得一种“沉浸感”。就如图所展示,强光穿透尘土覆盖的奇岩,不仅看到粒子,还能感受到整个空间的空气密度。

3D渲染曝光指南:光影之术与曝光的艺术

需要再次强调:在建筑可视化中,光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叙事语言。

尝试在渲染中使用“曝光不足”的手法,尝试通过光线营造情绪和氛围。作为3D创作者,常常面对“没有生命的模型”,但若能通过光线讲述一个故事,将会使一次创作上的飞跃。


本文转自:渲染100,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