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功能安全作为保障系统可靠运行、预防风险的关键领域,正随着新兴技术的涌现而不断演进。新兴技术为功能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塑着功能安全的未来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智能防御的新利器
人工智能(AI)在网络安全防御领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安全运维人员常被日均数千万条的告警信息所困扰,依靠规则强压告警不仅效率低下,还易出现漏报与错报。而 AI 凭借其强大的推理与分析能力,能够高效处理海量告警数据。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AI 可以精准识别异常行为,快速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大幅提升防御效率和精准度,部分替代中低端安全分析师的工作。
但 AI 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大模型的出现降低了网络攻击的门槛,攻击者利用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就能突破系统防线,诱导 AI 泄露敏感信息。同时,由数学思维主导构建的 AI 系统,缺乏对安全编码规范的重视,易引发系统崩溃或被恶意控制,导致篡改决策、核心数据泄露等风险。此外,当金融机构等普遍采用大模型时,还可能出现决策趋同、风险传染等问题。因此,在利用 AI 提升功能安全防御能力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 AI 被劫持时的应急处置预案和责任追溯机制,推进安全内生于 AI 系统设计和业务运营中。
物联网:构建全面感知的安全网络
物联网技术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大量设备相互连接并交换数据。在功能安全领域,这意味着可以构建更全面、实时的安全监测网络。例如,中国电信研发的量子安全智能燃气表,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燃气表、传感网络通信系统、燃气综合管理系统、服务平台系统和燃气用户之间的全方位链接。它能实时监测燃气使用情况,一旦检测到异常流量或长时间未使用燃气等情况,内置 “电磁阀” 会自动关闭阀门,防止燃气泄漏事故发生。
然而,物联网环境下设备数量庞大、类型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剧增。设备易遭受网络攻击,攻击者可能篡改设备数据、控制设备运行,从而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物联网设备的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以及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
量子技术:开辟通信安全新路径
量子技术为功能安全中的通信安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中国电信推出的量子密话为例,它融合了 “定制终端 + 量子密钥 + 国密算法”,采用 “一话一密,用后即弃”“阅后即焚” 的安全机制,实现了端到端语音加密,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的安全性。此外,量子安全云印章融合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化印控等技术,实现了用印全流程的量子加密安全保护,有效解决了传统印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丢失、被盗用、流程不规范等风险。
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功能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但目前量子技术还面临着成本较高、技术复杂度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应用门槛,以推动量子安全技术在更多行业和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最后
新兴技术与功能安全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技术等新兴技术,不断完善功能安全体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为各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安全与进步。
本文转自:FMEA大师,聪脉信息,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