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正式发布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 1.0 版为国内芯片研发机构和企业指明了技术发展方向。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京举办了一场聚焦国产汽车芯片的重要会议。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强调要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提升国产汽车芯片产业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会议指出,需利用规则、管理、标准等推动全球汽车芯片检测认证体系的构建,并探索合格评定向创新链的转变,以创造认证认可的新价值。会议还发布了首批国产汽车芯片认证审查企业名单及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

这两项重要发布标志着我国汽车芯片质量认证进入新阶段,为产业链的高效协作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汽车芯片认证审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保障汽车安全性方面,汽车芯片控制着诸多关键安全系统,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安全气囊系统等。在紧急制动情况下,制动系统中的芯片需要精确、快速地处理来自传感器的信号,以确保制动压力的准确调节,防止车辆失控。如果芯片存在故障或未经过严格认证审查,可能导致制动失灵等严重安全事故。转向系统中的芯片负责根据驾驶员的操作和车辆的行驶状态来调节转向助力。未经认证的芯片可能出现信号处理错误,使车辆转向不精准,增加碰撞风险。

其次,在确保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包括高温、低温、潮湿、震动和电磁干扰等。经过严格认证审查的芯片能够在 - 40℃到 125℃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例如,发动机舱内的芯片需要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避免因过热而出现数据处理错误或功能失效;而在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安装在底盘等部位的芯片要能承受强烈震动,不影响其对车辆悬挂系统等的控制功能。汽车的使用寿命通常较长,一般可达 10 年甚至更久。这就要求汽车芯片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持续稳定地工作。芯片的认证审查过程会模拟车辆长期运行的工况,对芯片的老化特性、耐久性等进行测试,确保在整个车辆生命周期内芯片不会出现过早失效的情况,减少车辆的维修成本和故障风险。

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汽车安全和质量标准。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汽车电子系统和芯片的标准,如 ISO 26262 功能安全标准。汽车芯片的认证审查有助于确保芯片符合这些国际标准,使汽车制造商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进行产品销售,避免因不符合标准而导致的贸易壁垒和法律纠纷。

各国政府都对汽车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有严格的法规要求。在芯片层面,法规可能涉及芯片的电磁兼容性(EMC)等方面。经过认证审查的芯片能够满足这些法规要求,保障车辆在排放控制、电子设备干扰等方面符合规定。例如,不符合 EMC 标准的芯片可能会干扰车辆的其他电子设备,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甚至无法通过车辆的认证和上市销售。

汽车芯片认证审查能够促使芯片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当芯片供应商知道其产品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才能进入汽车市场时,他们会在研发、生产和测试环节投入更多的资源,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从而提升整个汽车芯片供应链的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高度依赖进口芯片。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的发布,有助于国内芯片企业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研发和生产,提升国产汽车芯片的质量和性能。这将促进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逐渐减少对国外芯片的依赖,保障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供应链波动下的稳定供应。该技术体系为本土芯片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和准入门槛。本土企业可以依据此体系对自身产品进行评估和改进,使其产品更容易进入国内汽车市场。这有助于中小芯片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加速其成长和技术积累,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

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 1.0 版为国内芯片研发机构和企业指明了技术发展方向。研发人员可以根据认证体系中的标准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认证体系对车规级芯片的通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安全性能提出了要求,这将引导企业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加速我国汽车芯片在智能网联方向的技术突破。


本文转自:半导体产业纵横,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