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的多屏交互设计的五个要点

当前,智能座舱的多屏交互技术仍然处于一个探索性阶段。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多屏交互设计,如商场和客厅的智能电视中应用的多屏交互系统。相较于智慧商场或园区的多屏交互系统,车载多屏交互的设计要求相对简化,但仍然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范式。


多屏交互须遵循用户预期

随着座舱屏幕增多,用户需理解各屏幕功能。例如,使用鸿蒙系统的用户可能不熟悉苹果Carplay系统。另外,每块屏幕应有明确分工,并能根据用户和车辆状态动态调整,如车辆左后方有危险时,应通过左侧电子后视镜而非中控提示驾驶员。驾驶中,车载系统避免显示无关信息,特别是高速或驾驶员高负荷的状态下。

国内多数车型的仪表盘采用QNX系统,而中控则多用Android、鸿蒙或Linux。手机设备主要基于Android或IOS。不同系统间交互需明确定义,否则可能造成用户困扰,如车载系统错误连接副驾手机,或在驾驶时频繁显示手机通知和视频通话请求。


信息交互需符合当前屏幕使用体验

在设计中控信息展示于仪表盘或HUD时,需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并采用响应式设计以优化体验。考虑信息交互方式时,应避免使用触控或文本输入等不适宜的方法。

每一块屏幕有各自的交互行为,这些交互行为可以分为4种情况,分别是:瞥一眼、轻交互、中等交互和沉浸式交互,每一种交互行为承载的信息量大小以及需要的注意力和时间会依次增加。

如手机消息推送,只需用户简单注意即可完成的任务被视为“瞥一眼”,而需要关闭或操作的步骤被定义为“轻交互”。在驾驶时,HUD、仪表盘等应遵循“瞥一眼”原则,交互则通过方向盘按键或语音一步完成。这类似于智能手表的设计。

“中等交互”指需多步完成的任务,如回复短信;“沉浸式交互”则是全神贯注看视频或玩游戏。不能影响驾驶,但有些中等交互如切换导航规划可能需要在驾驶中实施。

以前,信息和交互主要通过中控显示。现在,考虑通过仪表盘和方向盘进行信息承载和交互,这引发了车厂对方向盘是否应配置屏幕的讨论。从手机与车载系统融合的角度,方向盘屏幕在实现中等级别的交互方面可能优于中控屏幕,如驾驶时用户可通过方向盘屏幕控制地图和执行多个操作。

在多屏幕交互设计中,两种方案值得考虑:一是为每个屏幕设置不同的功能定位,如仪表盘仅显示基本信息,详细内容通过中控查看;二是重新设计应用和服务,实现内容根据规则在不同屏幕上动态展示,这需要手机制造商和汽车企业的协作。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确保信息展示与屏幕使用体验及符合用户预期。


信息的显示策略应当根据场景和用户状态动态调整

智能座舱的屏幕应依据其功能定制信息显示。例如驾驶信息更多呈现在HUD和仪表盘上,娱乐信息更多显示在中控屏上,外界环境信息更多显示在HUD、电子后视镜和透明A柱上。

考虑到环境和驾驶技能会影响驾驶员认知负荷,信息显示需灵活调整。同时,个人设备的显示也需防止驾驶员分心。如智能手表,可监测驾驶员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通过车内仪表盘和扬声器提醒,而非让司机查看手表,以防分心。手机信息显示也需根据车辆屏幕特性、场景和用户状态进行适时调整。


完成多屏交互的设置不应超过3个步骤

考虑到安全和效率,用户在驾驶时应能快速将信息从一个屏幕转移到另一个屏幕,类似目前一些厂商提供的多指滑动分享功能。

苹果的跨设备交互大多能在3步内完成,这也是苹果用户高度依赖苹果生态的原因之一。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用户的手机、手表和车载系统必须实时无缝连接。否则,操作步骤会多于3步,这就需要手机制造商和车企之间有更紧密的合作。


隐私保护在于预防而非补救

由于座舱可能从私人空间转变为公共区域,直接将手机中的私人信息显示或播放是不妥的。为防泄露隐私,应实施身份验证,如人脸识别和设备定位等手段。

所有跨设备交互的隐私功能需用户同意才可关闭。新设备首次加入网络时,应询问用户是否将私密信息如短信显示在屏幕上,并提供同步设置选项,以便根据车内情况合理展示信息。

在智能座舱中,由于副驾和后排乘客难以看清仪表盘和HUD,涉及驾驶员的隐私信息应优先显示在这些位置。多人乘车时,应注意声音播放,避免泄露隐私。

考虑到智能座舱多屏交互的复杂性,涉及场景变化、用户意图和驾驶状态等因素,目前这一领域仍在探索初期。

车载中控屏已成为新车的标配,差异在于屏幕大小和交互方式。除针对主驾的中控屏外,车载屏幕还向副驾、后排、A柱甚至方向盘等延伸,分担了车载影音娱乐功能。

车载算力提升,保证了多个应用多屏同时运行的流畅度,以此为基础,智能座舱推出“一芯多屏”方案,实现多屏、联屏互动以及一体屏方案,而驾驶员和乘客既可以共享路上时光,也可以拥有独立的娱乐空间。


本文转自:智能座舱产业联盟,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