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通过实现人、车、路的联通互动,成为人车关系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智能座舱技术集成多功能,其分类多样。为保证分类的清晰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四大分类方法:物理形态、交互能力、迭代升级、应用空间。
物理形态
智能座舱的运作基于硬件终端,这些硬件按照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以及作用范围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五类:传感器、控制器、显示终端、通信终端和环境控制终端。
传感器采集车辆内外数据(如温度、光线、声音),支撑智能功能。如温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
控制器处理传感器数据,并操控硬件设备执行任务,实现如语音控制和手势识别等功能。如智能座舱控制器,集成了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功能;
显示终端负责展示信息给驾驶者。如中控大屏、全液晶仪表、抬头显示系统(HUD)等;
通讯终端负责与外部的数据传输。如车联网(V2X)、Wi-Fi、蓝牙、车载通信模块、Wi-Fi热点等;
环境终端用于调节车内环境。如智能空调控制、智能座椅调节、自动氛围照明等。
交互能力
智能座舱按交互能力可分为六大类:视觉、语音、听觉、触觉、嗅觉和多模态交互。这些分类基于人的感知方式,人机交互是其核心功能之一。
视觉交互主要通过车载屏幕和抬头显示系统提供车辆信息和娱乐内容,如高清中控大屏、AR/VR技术带来的沉浸式视觉体验等;
语音交互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允许用户通过语音指令控制车辆功能。如车载语音助手,如Siri、小度车载等;
听觉交互指的是车载语音助手通过声音传递车辆信息和指令。如车辆安全提示音、语音导航、车载音响系统等;
触觉交互通过触摸和震动反馈提升操作体验。如触摸屏操作、座椅按摩功能、方向盘震动反馈等;
嗅觉交互利用香氛系统营造车内氛围。如车载香氛系统等;
多模态交互结合上述多种交互方式。如语音+触控、视觉+触觉,优化交互效率。
迭代升级
智能座舱的核心在于其AI的自学习、自进化和自成长能力,通过迭代升级实现。这种升级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分为软件升级(硬件预埋)和软硬件整合升级两种。
软件升级中,保持硬件平台不变,只更新优化软件系统,以增强扩展功能。这种方式灵活、成本低,能快速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
OTA技术,包括(软件远程升级)和FOTA(固件远程升级),使车辆软件远程升级成为可能。这不仅改善了用户体验,也随软件定义汽车概念的普及,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软硬件整系统升级能在硬件和软件需更新时,全面优化系统。在提升智能化水平和体验的同时增强车辆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新型智能座舱采用高性能芯片和多屏联动设计,展示了软硬件整系统升级的优势。
智能座舱的发展主要受汽车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驱动,软硬件整体升级是关键趋势。智能座舱通过软件更新和完整的系统升级进行迭代,适应不同需求和市场变化。随着技术进步,这种升级将更频繁且深入。
应用空间
智能座舱根据功能作用和属性分为三类:驾驶域、非驾驶域和第三空间座舱。
- 驾驶域关注驾驶员需求,提供安全便捷的驾驶服务。如仪表盘、HUD(抬头显示系统)、方向盘控制按钮等,以及相关的驾驶辅助系统如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
- 非驾驶域侧重乘客舒适和娱乐。如中控大屏、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空调、座椅按摩功能等;
- 第三空间座舱则可能融合前两者特性,如自动驾驶模式下的乘客座舱,乘客可以在车内办公、休息、娱乐,享受与家中或办公室相似的舒适体验。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第三空间座舱将成为智能座舱发展的关键方向。
本文转自:智能座舱产业联盟,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