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时代”的到来,让智能座舱产品迎来了一次重塑。
智能座舱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1.0时代,座舱逐步集成了显示和控制功能,为后续智能化发展打下了基础。2.0时代,市场参与者在智能手机应用生态里汲取灵感,把车联网、在线娱乐、人车语音交互等相关产品带入其中。3.0时代,座舱硬件能力持续升级,在OMS摄像头等硬件加持下,智能车舱已经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实现了沉浸式游戏等互动玩法。
今天,我们就2024年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方面来做简单的分析。
大屏、多屏趋势下,HMI的合理设计成挑战
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普及,用户对液晶屏及触控的使用习惯已经形成,这推动了车载液晶显示器的增长。同时,汽车物理设备电子化的趋势也推动车内显示屏数量进一步增长。
由于仪表盘、中控屏尺寸有限,显示内容、交互功能日趋增多,HMI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设计的核心在于保证不影响驾驶的前提下,同时做到快速指示、交互友好、UI酷炫并且不死机。
感知器件丰富多样,与安全驾驶挂钩
在L2和L3级自动驾驶中,驾驶员监控系统(DMS)的作用日益凸显。DMS能够预测和提醒驾驶员的潜在危险行为,并与ADAS系统数据结合以进一步干预安全驾驶。
DMS的功能和应用也在扩展,包括对副驾、后排乘员的监控(OMS),以及实现人脸识别、年龄、身份、情绪识别和物品检测等。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车内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不同传感器根据其优势和特点在不同场景中得到应用。
移动端应用上车,互联网玩法给行车增添便捷性
汽车被视为下一代超级移动平台,消费互联网应用上车的趋势不可阻挡,涉及出行、信息娱乐、社交和办公等方面。车联网的发展将改善智能座舱的应用体验,使其不再滞后于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娱乐:在线信息娱乐内容将变得更加丰富,并能够利用大数据以便捷、高效的方式分发给消费者。例如,基于用户数据(习惯、喜好)定制的导航和音频信息聚合,能够实现手机和车机端内容的无缝衔接,提供更流畅的用户体验。
2)社交和LBS服务:未来车端的LBS和社交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其商业潜力巨大。例如,可以推荐目的地周边的停车场、餐馆、娱乐场所,以及旅游目的地指引等。在社交方面,可以提供视频通话、沿途风景vlog拍摄并一键分享,以及旅途中组队聊天等功能。
3)移动办公:考虑到用户在上下班通勤等中短途出行中的需求,如何提供一个良好的临时办公环境成为一个重要考量方向。这包括车内轻办公、视频会议等相关软硬件应用设计。
多模交互融合:科技感十足、交互更智能
随着用户对车辆的期待从简单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满足娱乐和办公需求的智能移动空间,车辆需要具备精确感知和理解行为的能力。这种理想的用户体验依赖于完善的多模态人机交互系统,通过大数据库和深度学习算法对信息进行反馈。
多模态交互可以解决单一交互方式带来的问题,如语音交互中的语义歧义。例如,当驾驶者的语音指令中包含模糊性词汇时,仅依靠语音交互可能导致误解,而配合视觉追踪等其他交互方式可以提高准确性和便捷性。
目前,许多车企已经在智能座舱中实现了多模态交互技术,包括语音交互、手势识别、触摸操控和视觉分析等。然而,为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些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发,以适应各种用户场景。
基于场景进行功能设计
目前很多车企所说的智能座舱,本质上其实是移植了智能手机各项功能的车机系统,更多的是大量伪需求的混杂。功能堆砌和拼盘化是当前智能座舱的特点,大多智能座舱都具备丰富的功能模块,但是目前很多的功能设计在实际的使用场景中用户完全用不到。
智能座舱的设计更多的应该通过全方位挖掘分析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痛点问题和真实需求,找到交互方式、功能体验上的创新技术及方法,最大程度的提升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体验感,为用户提供“人-车生态系统”的完整价值体验,从而提高用户留存。
HUD、AR等新兴技术
智能座舱的设计应基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而非仅仅堆砌功能。设计过程中需深度挖掘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和痛点,以创新的交互方式和功能体验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HUD、AR等新兴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直观的信息提示,增加驾驶过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提高产品竞争力。
本文转自:智能座舱产业联盟,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支持转载,请联系小编demi@eetrend.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