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与各行业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教育行业,AI+教育已经被普遍看好。
2018年,资本、企业和市场都开始理性看待AI+教育。本文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AI+教育火热发展的原因,同时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对了深入的解读。
对于人工智能(AI)来讲,2018年这一年不同寻常。如果说2017年是AI炒作和AI威胁论推向风口浪尖的一年,那么2018年似乎AI炒作和AI威胁论都有所降温,人们开始冷静了。重点似乎已经转移到解决更具体的问题和如何应用上面,包括教育方面的应用。
政策推动下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那么,AI如何赋能教育?2018年,各类教育大会、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都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落地和实践。在他们看来,一个共识已经悄然而生:"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尖端人才还不足美国的6%,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需求。所以,在中国,AI教育同样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8年这一年,国家已经在政策方面对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教育做了很多规划,并努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环节的应用。2018年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政策实施进一步得以落地,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中国高校要分"三步走",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2030年,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人才高地。
"教育+AI"的两种应用场景齐头并进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AI+教育,其实分为两种应用场景--一种是"教育AI",即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的教育普及,培养AI专业人才。另一种则是"AI教育",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后者可细分为助力教育机构管理提效的场景、辅助教师教学提效的场景、帮助学生学习提效的场景及新颖度较高的自适应学习。
对于第一种应用场景,政策面要求,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随之,许多中国大学都将目光投向了改善人工智能教育和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包括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大学都设立了新的人工智能系。2018年,人工智能在高校可称得上是炙手可热。
对于第二种应用场景,从政策的风向标来看,许多任务都已经被提上日程,例如,政策规划要求,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
从实践来看,2018年,许多学校推出刷脸进校门的改进。同时,从曾经AI技术应用的拍照识别图像解题,到近期风头正盛的个性化教育,都是教育从业人员努力探索AI技术在教育领域落地应用的体现,像情绪识别的应用也进入智慧课堂。
争议中前行
随着AI进入课堂,"借助AI采集教学数据、产生的边界问题"成为2018年的热门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一篇《教室里突然多了双"眼睛",学生上课认真了三倍!这项校园黑科技绝了》的新闻受到热议,杭州的一所中学,在教室安装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它带来隐私权的争议。舆论普遍认为如果学校征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同意才收集的这些数据,学校的做法还算可以接受;否则,学校就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目前,对于AI教育隐私权的定义仍然存在一个模糊的边界。
2018年,另一个热议话题得到普遍认知,即"人工智能一定不是万能的,未来教育没有人工智能是不能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一是对教师职业的影响,二是对学习方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三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例如,在线学习平台edX创始人阿格瓦尔创立的edX平台展现了未来教育的一角。阿格瓦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edX平台上,目前已有很多学生能够借助AI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上有很多课程目前都是在借助AI进行更好的教学。在edX平台上,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剑桥开设的编程课程或者麻省理工大学的微积分,在edX平台上不仅有AI智慧老师讲授的课程,还有VR/AR等教学体验。
关于"AI是否将完全替代老师"的话题,专家们的立场越来越倾向于:"人工智能起到的作用是教和分析,但不能把育这件事情交给人工智能,老师只是实现角色的转变,却不会被完全替代。"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赫奇斯认为,虽然AI目前处于实验性的阶段,但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就是智慧AI老师。"传统意义上讲,一名教师须是某一块内容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教授学生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个性化的需求,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要个性化解决问题,可能每名学生都要配备一名老师,这是传统的模式。"赫奇斯指出,AI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形成智能教师系统,学生通过智慧AI老师就能帮助自己在个性化问题上实现更好的学习。他也认为,人类教师在未来还是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育+AI"是否能很快迎来未来教育?
2018年结束的时候,摆在2019年前的一道题是,"教育+AI"是否能很快迎来未来教育?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从培训机构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提出他的疑虑。他曾经介绍,目前收到的商业计划书,大多与AI相关,"因为大家对于传统教育没有了兴趣"。但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传统思路的探讨,AI怎么应用到教育上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俞敏洪承认,AI的发展势不可挡,但AI不是全能的,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秉持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如何应用AI的?另外,他认为,仅凭AI难以实现中国未来教育的变革,只有互联网、AI等技术的结合才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革。甚至,他提出希望未来看到的变革:人工智能所起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它能够客观地、全方位地记录所有学生的行动轨迹、行为轨迹、甚至是他们的思考轨迹,并进行人工智能分析,以此12年的人工智能分析报告递交到大学,来取代高考的成绩。
这一天能不能到来,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2018年12月第一期《科学》杂志封面,"阿尔法狗"进化版"阿尔法零"惊艳亮相,不但征服了围棋,而且仅分别"自学"2小时和4小时后,就击败最强的日本将棋和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程序。
"阿尔法零"的飞速成长,是2018年人工智能进步的一个缩影。
由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只是刚刚起步,教材和课程设置尚无参考和标准;而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包括如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还在摸索试验过程。数据隐私和安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师资问题、激励政策等争议问题,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加以解决。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目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能够预见的是,未来教育将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未来校园会越来越智能化,人工智能和校园将高度融合,人机结合的教育可能是未来教育的普遍形态,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在教育的很多领域发挥作用。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网络,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