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就是这么简单就能学会

卷积神经网络(CNN)

卷积神经网络和前几次介绍的神经网络非常相似:它们都是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中有具有学习能力的权重和偏差。每个神经元都得到一些输入数据,进行内积运算后再进行激活函数运算。整个网络依旧是一个可导的评分函数:该函数的输入是原始的图像像素,输出是不同类别的评分。在最后一层(往往是全连接层),网络依旧有一个损失函数(比如SVM或Softmax),并且在神经网络中我们实现的各种技巧和要点依旧适用于卷积神经网络。

那么有哪些地方变化了呢?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基于一个假设,即输入数据是图像,基于该假设,我们就向结构中添加了一些特有的性质。这些特有属性使得前向传播函数实现起来更高效,并且大幅度降低了网络中参数的数量。

用来构建卷积网络的各种层

一个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是由各种层按照顺序排列组成,网络中的每个层使用一个可以微分的函数将激活数据从一个层传递到另一个层。卷积神经网络主要由三种类型的层构成:卷积层,池化(Pooling)层和全连接层(全连接层和常规神经网络中的一样)。通过将这些层叠加起来,就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卷积神经网络。

网络结构例子

这仅仅是个概述,下面会更详解的介绍细节。一个用于 CIFAR-10 图像数据分类的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可以是[输入层-卷积层-ReLU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细节如下:

输入[32x32x3]存有图像的原始像素值,本例中图像宽高均为32,有3个颜色通道;

  •   卷积层中,神经元与输入层中的一个局部区域相连,每个神经元都计算自己与输入层相连的小区域与自己权重的内积。卷积层会计算所有神经元的输出。如果我们使用12个滤波器(也叫作核),得到的输出数据体的维度就是 [ 32 x 32 x 12 ];

  •   ReLU层将会逐个元素地进行激活函数操作,比如使用以0为阈值的 max ( 0 , x ) 作为激活函数。该层对数据尺寸没有改变,还是 [ 32 x 32 x 12 ];

  •   池化层在在空间维度(宽度和高度)上进行降采样(downsampling)操作,数据尺寸变为[ 16 x 16 x 12 ];

  •   全连接层将会计算分类评分,数据尺寸变为 [ 1 x 1 x 10 ],其中10个数字对应的就是 CIFAR-10 中10个类别的分类评分值。正如其名,全连接层与常规神经网络一样,其中每个神经元都与前一层中所有神经元相连接。

由此看来,卷积神经网络一层一层地将图像从原始像素值变换成最终的分类评分值。其中有的层含有参数,有的没有。具体说来,卷积层和全连接层(CONV/FC)对输入执行变换操作的时候,不仅会用到激活函数,还会用到很多参数(神经元的突触权值和偏差)。而ReLU层和池化层则是进行一个固定不变的函数操作。卷积层和全连接层中的参数会随着梯度下降被训练,这样卷积神经网络计算出的分类评分就能和训练集中的每个图像的标签吻合了。

小结:

  •   简单案例中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就是一系列的层将输入数据变换为输出数据(比如分类评分);

  •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层(目前最流行的有卷积层、全连接层、ReLU层和池化层);

  •   每个层的输入是3D数据,然后使用一个可导的函数将其变换为3D的输出数据;

  •   有的层有参数,有的没有(卷积层和全连接层有,ReLU层和池化层没有);

  •   有的层有额外的超参数,有的没有(卷积层、全连接层和池化层有,ReLU层没有)。

卷积层

卷积层是构建卷积神经网络的核心层,它产生了网络中大部分的计算量。

概述和直观介绍:

首先讨论的是,在没有大脑和生物意义上的神经元之类的比喻下,卷积层到底在计算什么。卷积层的参数是有一些可学习的滤波器集合构成的。每个滤波器在空间上(宽度和高度)都比较小,但是深度和输入数据一致。
举例来说,卷积神经网络第一层的一个典型的滤波器的尺寸可以是 5 x 5 x 3(宽高都是5像素,深度是3是因为图像应为颜色通道,所以有3的深度)。在前向传播的时候,让每个滤波器都在输入数据的宽度和高度上滑动(更精确地说是卷积),然后计算整个滤波器和输入数据任一处的内积。当滤波器沿着输入数据的宽度和高度滑过后,会生成一个2维的激活图(activation map),激活图给出了在每个空间位置处滤波器的反应。直观地来说,网络会让滤波器学习到当它看到某些类型的视觉特征时就激活,具体的视觉特征可能是某些方位上的边界,或者在第一层上某些颜色的斑点,甚至可以是网络更高层上的蜂巢状或者车轮状图案。

在每个卷积层上,我们会有一整个集合的滤波器(比如12个),每个都会生成一个不同的二维激活图。将这些激活映射在深度方向上层叠起来就生成了输出数据。

以大脑做比喻:

如果你喜欢用大脑和生物神经元来做比喻,那么输出的3D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项可以被看做是神经元的一个输出,而该神经元只观察输入数据中的一小部分,并且和空间上左右两边的所有神经元共享参数(因为这些数字都是使用同一个滤波器得到的结果)。现在开始讨论神经元的连接,它们在空间中的排列,以及它们参数共享的模式。

局部连接:

在处理图像这样的高维度输入时,让每个神经元都与前一层中的所有神经元进行全连接是不现实的。相反,我们让每个神经元只与输入数据的一个局部区域连接。该连接的空间大小叫做神经元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它的尺寸是一个超参数(其实就是滤波器的空间尺寸)。

在深度方向上,这个连接的大小总是和输入量的深度相等。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对待空间维度(宽和高)与深度维度是不同的:连接在空间(宽高)上是局部的,但是在深度上总是和输入数据的深度一致。

卷积神经网络就是这么简单就能学会

左边:红色的是输入数据体(比如CIFAR-10中的图像),蓝色的部分是第一个卷积层中的神经元。卷积层中的每个神经元都只是与输入数据体的一个局部在空间上相连,但是与输入数据体的所有深度维度全部相连(所有颜色通道)。在深度方向上有多个神经元(本例中5个),它们都接受输入数据的同一块区域(感受野相同)。至于深度列的讨论在下文中有。

右边:神经网络章节中介绍的神经元保持不变,它们还是计算权重和输入的内积,然后进行激活函数运算,只是它们的连接被限制在一个局部空间。

池化层

通常,在连续的卷积层之间会周期性地插入一个池化层。它的作用是逐渐降低数据体的空间尺寸,这样的话就能减少网络中参数的数量,使得计算资源耗费变少,也能有效控制过拟合。

池化层使用Max操作,对输入数据体的每一个深度切片独立进行操作,改变它的空间尺寸。最常见的形式是池化层使用尺寸 2 x 2 的滤波器,以步长为 2 来对每个深度切片进行降采样,将其中 75% 的激活信息都丢掉。每个Max操作是从4个数字中取最大值(也就是在深度切片中某个 2 x 2 的区域)。深度保持不变。池化层的一些公式:
  •   输入数据体尺寸 W1 • H1 • D1
  •   有两个超参数:
       - 空间大小 F
       - 步长 S
  •   输出数据体尺寸 W2 • H2 • D2,其中:
       W2 = ( W1 - F ) / S1
       H2 = ( H1 - F ) / S1
       D2 = D1
  •   因为对输入进行的是固定函数计算,所以没有引入参数
  •   在汇聚层中很少使用零填充

在实践中,最大池化层通常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 F = 3 , S = 2,也叫重叠池化(overlapping pooling),另一个更常用的是 F = 2 , S = 2。对更大感受野进行池化需要的池化尺寸也更大,而且往往对网络有破坏性。

普通池化(General Pooling):

除了最大池化,池化单元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函数,比如平均池化(average pooling)或L-2范式池化(L2-norm pooling)。平均池化历史上比较常用,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因为实践证明,最大池化的效果比平均池化要好。

卷积神经网络就是这么简单就能学会

池化层在输入数据体的每个深度切片上,独立地对其进行空间上的降采样。

左边:本例中,输入数据体尺寸 [ 224 x 224 x 64 ] 被降采样到了[ 112 x 112 x 64 ],采取的滤波器尺寸是2,步长为2,而深度不变。

右边:最常用的降采样操作是取最大值,也就是最大池化,这里步长为2,每个取最大值操作是从4个数字中选取(即 2 x 2 的方块区域中)。

归一化层

在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归一化层,有时候是为了实现在生物大脑中观测到的抑制机制。但是这些层渐渐都不再流行,因为实践证明它们的效果即使存在,也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归一化层,可以看看Alex Krizhevsky的关于cuda-convnet library API的讨论。

全连接层

在全连接层中,神经元对于前一层中的所有激活数据是全部连接的,这个常规神经网络中一样。它们的激活可以先用矩阵乘法,再加上偏差。更多细节请查看神经网络章节。

案例学习

下面是卷积神经网络领域中比较有名的几种结构:

  •   LeNet: 第一个成功的卷积神经网络应用,是Yann LeCun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的。当然,最著名还是被应用在识别数字和邮政编码等的LeNet结构。

  •   AlexNet: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受到欢迎,它由Alex Krizhevsky,Ilya Sutskever和Geoff Hinton实现。AlexNet在2012年的ImageNet ILSVRC 竞赛中夺冠,性能远远超出第二名(16%的top5错误率,第二名是26%的top5错误率)。这个网络的结构和LeNet非常类似,但是更深更大,并且使用了层叠的卷积层来获取特征(之前通常是只用一个卷积层并且在其后马上跟着一个汇聚层)。

  •   ZF Net:Matthew Zeiler和Rob Fergus发明的网络在ILSVRC 2013比赛中夺冠,它被称为ZFNet(Zeiler & Fergus Net的简称)。它通过修改结构中的超参数来实现对AlexNet的改良,具体说来就是增加了中间卷积层的尺寸,让第一层的步长和滤波器尺寸更小。

  •   GoogLeNet:ILSVRC 2014的胜利者是谷歌的Szeged等实现的卷积神经网络。它主要的贡献就是实现了一个奠基模块,它能够显著地减少网络中参数的数量(AlexNet中有60M,该网络中只有4M)。还有,这个论文中没有使用卷积神经网络顶部使用全连接层,而是使用了一个平均汇聚,把大量不是很重要的参数都去除掉了。GooLeNet还有几种改进的版本,最新的一个是Inception-v4。

  •   VGGNet:ILSVRC 2014的第二名是Karen Simonyan和 Andrew Zisserman实现的卷积神经网络,现在称其为VGGNet。它主要的贡献是展示出网络的深度是算法优良性能的关键部分。他们最好的网络包含了16个卷积/全连接层。网络的结构非常一致,从头到尾全部使用的是3x3的卷积和2x2的池化。他们的预训练模型是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并在Caffe中使用的。VGGNet不好的一点是它耗费更多计算资源,并且使用了更多的参数,导致更多的内存占用(140M)。其中绝大多数的参数都是来自于第一个全连接层。后来发现这些全连接层即使被去除,对于性能也没有什么影响,这样就显著降低了参数数量。

  •   ResNet:残差网络(Residual Network)是ILSVRC2015的胜利者,由何恺明等实现。它使用了特殊的跳跃链接,大量使用了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这个结构同样在最后没有使用全连接层。读者可以查看何恺明的的演讲(视频,PPT),以及一些使用Torch重现网络的实验。ResNet当前最好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2016年5月)。何开明等最近的工作是对原始结构做一些优化,可以看论文Identity Mappings in Deep Residual Networks,2016年3月发表。

计算上的考量

在构建卷积神经网络结构时,最大的瓶颈是内存瓶颈。大部分现代GPU的内存是3/4/6GB,最好的GPU大约有12GB的内存。

要注意三种内存占用来源:

  •   来自中间数据体尺寸: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每一层中都有激活数据体的原始数值,以及损失函数对它们的梯度(和激活数据体尺寸一致)。通常,大部分激活数据都是在网络中靠前的层中(比如第一个卷积层)。在训练时,这些数据需要放在内存中,因为反向传播的时候还会用到。但是在测试时可以聪明点:让网络在测试运行时候每层都只存储当前的激活数据,然后丢弃前面层的激活数据,这样就能减少巨大的激活数据量;

  •   来自参数尺寸:即整个网络的参数的数量,在反向传播时它们的梯度值,以及使用momentum、Adagrad或RMSProp等方法进行最优化时的每一步计算缓存。因此,存储参数向量的内存通常需要在参数向量的容量基础上乘以3或者更多;

  •   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还有各种零散的内存占用,比如成批的训练数据,扩充的数据等等。

一旦对于所有这些数值的数量有了一个大略估计(包含激活数据,梯度和各种杂项),数量应该转化为以GB为计量单位。把这个值乘以4,得到原始的字节数(因为每个浮点数占用4个字节,如果是双精度浮点数那就是占用8个字节),然后多次除以1024分别得到占用内存的KB,MB,最后是GB计量。如果你的网络工作得不好,一个常用的方法是降低批尺寸(batch size),因为绝大多数的内存都是被激活数据消耗掉了。

转自:微信号(ComputerVisionGzq)- 计算机视觉战队,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