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的进化

在自动驾驶时代,汽车从出行工具变成了移动出行空间,这一点在汽车行业内已达成了共识,但是,智能座舱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新的发展趋势,每个人的看法或许都有不同,我觉得智能座舱的发展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软件方面,二是硬件方面。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车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作为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的智能座舱也才在最近两三年内渐渐火热起来。

人在汽车上的时间也在逐步提高,车内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车内。

智能座舱这一概念将涉及汽车本身的辅助驾驶、出行规划等功能,也涉及车载通信、人车交互、智能网联服务等新的体验。

一个优秀的智能座舱,必然是能够与外界实现互联。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时代,汽车实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云端、车与后台之间的有效互联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车与云端的5G互联,能够将现在车上大量的运算都放到云端来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车载硬件设备的要求程度,实现系统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简而言之,离开Vehicle-To-Everything的互联,自动驾驶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在未来,智能座舱必定是依赖于5G+V2X的通信技术来进行汽车互联。

现在几乎各家车厂都要在汽车里装一个“你好,小XX”的智能语音系统,然后这家车厂立刻会宣布开启“智能座舱”的宏伟蓝图。

那么,智能驾舱的功能有没有一个合理的演进逻辑?对于用户体验,有没有一个侧重点和优先级考虑?对于智能座舱现在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发展有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些也许是汽车厂商们需要进行充分地论证和持续地实践。

智能座舱的现状问题

如果想要短时间了解“智能座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们可以马上呈上来一个技术大拼盘:车联网、内置诸多APP,智能电脑,人眼识别,全液晶仪表盘、HUD、语音识别、手势识别、AR、AI、全息、氛围灯、智能座椅……


那智能驾舱该怎么做,由于现在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标准,如果非要做但是不知道怎么做,那就向最先进的车厂学习呀。毕竟上秒fine,下秒mine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而且还有人在前方探路,不会出错。

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推出双联屏,三连屏,甚至一个车内多达数十块屏幕;有的推出了车载语音助手,那跟随者也开始推出自己的智能助手,然后还要加上手势识别,人眼识别;有的推出了车载导航规划,跟随者就要给你推荐餐馆、商场;有的使用了卡片开锁,跟随者就要使用指纹开锁、面部开锁、蓝牙钥匙;有的推出疲劳检测,跟随者就要开始布满摄像头,获取用户的尽可能多的生理数据……

此外,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智能体验包里,还包含着众多的伪需求。在车厂的技术工程师与大量的普通用户中间,横亘着一个巨大的思维跨越,就是车厂觉得可行的技术就是用户们一定会使用的需求。

比如说,在盛夏或寒冬,通过手机APP可以提前远程启动车辆空调制冷和加热,这是一项非常实用的需求,那么通过汽车来提前控制家居就有点过于“超前”了。之前看过一项可以远程煮饭的功能。虽然电饭锅可以远程开启,但是得有人先往里面放米吧。

车企们除了技术可行、成本可控之外,更要充分考虑驾驶者的认知负荷和驾驶安全体验。可以说,一切脱离汽车现实使用场景的座舱功能都可能是无用的“伪需求”。

此外,所谓“智能座舱”,关键之处在于“智能”,而智能化就离不开软硬件的迭代与进化。一款汽车作为要使用数年的耐耗品,其搭载的智能座舱服务肯定不会一次成型,也不会一成不变。如果做不到真正的OTA(Over-The Air)升级的智能座舱,基本就是一个伪智能座舱了。

智能座舱发展出现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还处在智能座舱发展的初期。但这不意味着车厂们可以由着自己的技术“放飞自我”,无规划地为智能座舱的概念“添砖加瓦”,如果没有消费者买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智能座舱的进阶逻辑

智能座舱最具未来感的定义就是智能移动空间。由于人们在车内的时间还未被利用,当人们解放双手后,自动驾驶得以实现,在车内的时间完全可以做很多事,商人们布局座舱可以将人在车内的时间相对固定,做到更精准的投放广告。业界将其看做是汽车和房间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产品品类。汽车有私人乘用车、商务车、货运车的区分,房子有客厅、酒店、办公间、商铺的区分,那么不同类型的汽车产品与不同功能的房屋空间的组合,就将形成全新的产品品类。

另外一种定义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把智能座舱看作是理解乘客需求,又满足乘客需求的一种服务。就是乘客在智能座舱当中不用为驾驶和出行这件事情操心,还能从这一空间中获得相应的服务和舒适体验。同时开发商又可以以此获得利润。

总体上,智能座舱的服务体验应该随着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的普及而配合完善。

对于L3以下的智能汽车终端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驾驶辅助。通过HUD、液晶仪表盘、360°行车影像等进行行车数据提示、AR实景导航和及时路况提醒,降低驾驶员注意力分散,提高行车安全,这些将成为智能服务的重点。而到达L4级别以上,人们无主动驾驶需求时,就可以进行完整的智能座舱体验。

另外,根据不同类型汽车的使用场景提供不同的智能座舱服务。比如说私人乘用车与共享出行、商用车的不同,前者更注重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和偏好设置,用户数据的收集维度更多,提供的服务体验也更多。而共享出行、商用车,则更注重车辆基本的平稳性和安全性,由于乘坐人较多,对车内的气味、空气循环以及消毒更为注重,同时对个人隐私也更为注意。

另外,还可以根据用户使用车辆的全部场景,提供不同的智能体验。比如在使用车辆的前、中、后的交互体验;比如覆盖不同位置的驾驶体验,像司机驾驶位置,尽可能提供关键行驶信息,同时也要做好司机身体情绪状态的监测;比如增加车内、车外的空间体验等。

尽管很多技术正在涌现和成熟,但是跨越式地采用过于激进的技术,也许只能体现车企的“技术营销”的实力,却并不能够真正击中消费者的需求痛点。

抓住当下技术重点与产业机遇

针对目前智能网联和5G,AI以及自动驾驶的现状,将新技术融入到智能座舱,可以在以下技术上得到推进,并同时形成相应的产业发展机遇。

1、车载智能屏幕的投入。

“液晶仪表、HUD、中控屏、后座娱乐、方向盘、车窗”等一机多屏将成为汽车的标配。而当前主流的配置主要还是面向驾驶位前排的液晶仪表盘、HUD以及中控大屏,目前车载屏幕已经成为主机厂的共识,主要增强驾驶者的安全驾驶体验和出行导航的需求。其中HUD和AR导航凭借其提升驾驶安全性和多功能显示集成,成为接下来车企重点发力的技术。


2、智能交互体验增强。

目前带有智能座舱属性的量产车辆已经在车内引入大量的摄像头和麦克风等传感器。随着感知层面的硬件加持,语音交互、手势交互,驾乘者状态感知等技术也将得到更多地应用。

3、V2X的健康发展。

手机与汽车的互联仍然是当前的主流趋势,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汽车的一些预定功能,将会为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而通过车载屏幕实现更多的互联网应用,则早已是互联网企业争相角力的战场,而车与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还需要成熟应用场景的出现。

4、辅助驾驶系统的突破。

通过车载的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实现自动驻车、自动泊车、AI安全辅助驾驶以及车辆防盗防损等检测等功能。


此外,在智能车载硬件的改造上,比如在方向盘、安全带、座椅等增加生物传感器,来监测驾乘者的身体状况,如心率,血压等并提升其乘坐的姿态、温度和舒适度等指标。

智能座舱的普及,一方面得益于汽车硬件的增添和技术提升,一方面得益于智能软件的应用,特别是语音、面部、手势识别等AI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车联网的软件系统的丰富。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又会给众多厂商带来相当多的细分产业机会。

当前,智能座舱的发展还处在初级的爬坡阶段,智能座舱的体验还未真正被大多数驾驶者所体验。但随着以上这些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更多的大众级车型也将开始应用这些智能体验的“黑科技”了。

智能座舱的大屏,只是近未来的一段时期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智能汽车的交互方式会更多元、更先进,比如用语音就能实现所有操作;再比如像科幻电影里的AR投影,手指在空中点点点就能进行创作、娱乐等活动

另外,“软件定义汽车”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除了专门的软件及科技公司外,主机厂也纷纷成立了自家的软件部门或软件公司。至于谷歌、百度、华为、英伟达、高通等有实力的科技、人工智能及芯片公司更是“杀入”汽车领域,想要在智能座舱市场分一杯羹。

智能座舱是赋予传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关键,吸引了大量新玩家跨界入局,同时也使得现有的玩家不断创新。未来,谁能掌握智能座舱的主导权?主机厂、传统零部件厂商、互联网科技公司等都在拼尽全力。

本文转自:汽车电子联盟,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新文章